校友之家 +

新至善村——承载师大背后的故事


发布人:日期:2021-06-06




长沙岳麓山下的湖南师大校区内,矗立着一座教学楼——至善楼。至善楼后对面有一片被绿树掩映的老住宅,那就是湖南师大的新至善村。村子始建于1953年,建在岳麓山下,由10栋青瓦房(又称老20)12栋红瓦房(48)组成,共68户。新至善村虽然名为“村”,却并不是农村的村落,它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一个教职工住宅区。村名来自《礼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因为山脚下已有至善村,便取名为“新至善村”。以“大学之道”冠名一个教职工住宅区,也是对当时百废俱兴的新建大学寄予厚望。60年间,斗转星移,在这里住过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儿女,已无法计数。那一幢幢小楼内外演绎过的爱恨情仇,也湮没在时光的长河里。


新至善村实在是值得师大人骄傲的。沿村中的石板路拾级而上,低头可见铺路的石板几乎都可以称为文物。当年是在一片坟山上建设的这座村子,那些石碑都用来铺了路。石阶上可以找到清嘉庆、道光、同治、光绪直至民国的石碑,许多石碑来自景德寺,可见当年景德寺规模之大。如今学校的景德楼就是在景德寺的原址上建起来的。


新至善村曾是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大前身)的高级教师住宅,居住过不少的湖南师范学院的知名教授、学者。它见证了湖南师大的变迁,在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史里占有一席之地,村中的故事也是一代学人坎坷命运和学校发展的缩影。村子虽由盛而衰,但师大的老人们仍对它津津乐道,追忆着她辉煌的过去。


新至善村前20户的10栋房子是在1953年建成的,位置在至善村后的荒山上,高出至善村20多米。当时的新至善村除了10栋房子外,四周就是黄土,学院在屋前屋后栽种了不少花木果树。几年后,树木成林,村里绿荫蔽日。每逢春天柳树发芽、桃花盛开时,整个山坡桃红柳绿,美不胜收。1956年随着湖南师范学院的扩展,在新至善村的北面山坡上又建了12栋两层楼的住宅,每栋住4家,共48家,这48家也属新至善村,门牌号是接20家来的,从21号到68,但人们习惯称这12栋为48家。48家的住房面积虽小于20家,但自来水和厕所都进户了,居住比前20家方便多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师范学院的各系的系主任和教授几乎都在新至善村居住过,可以说,湖南师范学院的精英大都在新至善村住过。


新至善村可说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村里先后出了一位中央委员、一位两院院士、一位省政协副主席,六位高等院校的校长、院长,还有两位全国人大代表等。村里也住着几户华侨,其中还有一位曾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村里还有位传奇人物,前国民党智囊陈布雷先生的七弟也住在村里。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在新至善村住过的教授、老师有一百多位,以下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外语系罗皑岚教授、历史系谢德风教授、外语系李蟠教授、物理系黄世知教授、生物系陈青莲教授、生物系康涤瑕教授、教育系陈孝禅教授、教务长金先杰教授、中文系孙俍工教授、化学系邹声扬教授、湖南大学教务长涂西畴教授、教育系覃言念老师、美术系黄肇昌教授、湖南师院副院长何大群、中文系魏竞江教授、湖南师院副院长化学系林兆倧教授、教育系彭祖智教授、生物系梁启燊教授、刘素丽教授、物理系王发伯教授、政教系杨安伦教授、数学系李盛华教授、生物系董爽秋教授、湖南大学肖伊莘教授、历史系孙秉莹教授、总务长姜运开教授、中文系李祜老师、学报总编卜庆华、物理系刘丰瑞副教授、湖南师院副院长李葆荣、附中校长中文系老师李之透、物理系谭文炳教授、物理系谢泉教授、政教系葛德淦老师、数学系李传和教授、教育系李仲涟教授、教育系汪季昆老师、生物系谭炳宇教授、生物系李丙贵教授、数学系孙希文老师、生物系刘汉图教授、教育系郑其龙教授、湖南师范学院院长尹长民教授、数学系姚鹏飞老师、外语系张明一老师、美术系曾晓浒教授、物理系李象乾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林增平教授、教务处曾明洲老师、中南大学蒋维英老师、历史系林秀峰副教授、历史系解毓才副教授、外语系刘重德教授、体育系宋佩珍老师、外语系文慧老师、教务处朱自辉老师、体育系徐祖本老师、体育部向大威老师、外语系候海鸿老师、组织部长关东亮、武装部长邓基煌、政教系胡浩正教授、政教系李光映老师、政教系王谦宇教授、教务处罗士球老师、校医院戴守信医生、附中校长李迪光、历史系张一中副教授、马列主义教研室徐豪老师、外语系陈叔时、楼韵午老师、生物系刘筠教授、外语系杨俊荣老师、中文系张秀勤老师、生物系傅伯教授、物理系王学维老师、物理系熊正理教授、外语系廖六如教授、物理系总支杨士道、物理系方嗣欔教授、教育系杨继本教授、外语系郭崑教授、化学系魏文悌教授、外语系申恩荣教授、张文庭教授、地理系冯光武教授、党委宣传部长林雏、生物系陈梅生教授。(以上名单按住宅房号顺序排列)这份长长的名单,为湖南师大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新至善村里有许多学问的集大成者,将是后人难以超越的。


新至善村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的高风亮节,风骨器识影响了一个时代,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年的后辈。麓山的钟灵毓秀哺育了这个村子整整一代人,赋予了新至善村独特的气质。这气质来自流淌在血液中的父辈传承,来自新至善村曾经的辉煌,来自童年少年时代的自由奔放却学无止境。新至善村的第二代中也出现了不少专家、教授、业界精英。著名的歌唱家李谷一、蒋岚、著名影视制作人郑凯南、北京大学教授申丹、女画家谢丽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丁一平教授、中南林科大魏象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贝心亚等。






新至善村位于麓山之下,远离城市的喧嚣,环境安静,空气清新,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这种自然环境都利于长寿,因此新至善村又有长寿村之美誉。在村里已故的老人中,有三位活过100岁,活到90多岁的也有十多位。


新至善村建村已经67年,它见证了湖南师大的变迁。老一辈知识分子的身影也许已被人遗忘,68家老住户也所剩无几。早年栽种的桃树、柏树和花草也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村东边的十几棵粗大的樟树、村南坡上的四五棵大泡桐树。当年的小树变得高大挺拔,绿荫蔽日,正如见证过历史岁月的老人一般,挺立在村口。村里还有些郁郁葱葱的桂花、酸枣树、槐树、冬青树等,将整个村子遮盖在緑叶丛中,与村后的山林融为一体,也掩盖了它的沧桑。


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辑:朱元福

责编:邓翃

审核:杨玲

上一条:祝贺!我校校友陈波当选中国第一位AIPS正式院士

下一条:百岁老人姜运开教授的传奇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