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菊村的四十六年与六十年


发布人:日期:2010-06-20

1949年,高菊村还不满十三岁(1936年11月生),在家乡湖南湘阴七完小(现属汨罗),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1951年春,扎根他家的土改干部,送他进了湘阴一中。1953年秋至1956年夏,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现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读,并在此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夏,他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从教,后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所学所教都是中共党史。1963~1964年,参加中共湖南省委工作队,被派驻韶山,开始与韶山结缘。1965年8月,省委宣传部调他到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今纪念馆)工作,先后任资料研究室主任、副馆长、馆长、党支部书记。1983年调任管理局宣传处处长。1991年由省委任命为党局委委员、副局长,1997年退休。从1949年至今,整整60年,其中46年都在韶山度过。

46年来,国家经受了各种困难的严峻考验,他也坚持战胜了许多特殊困难,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他和爱人王稻英1962年结婚,生育三胎。个个先天性全聋哑,两女一夭,一男23岁病亡;夫妻长期(34年)分居两地,他工作任务繁重,无暇顾家;爱人在“文革”中受尽折磨,加之儿女的不幸,眼泪流干,双目失明;她工资一直低微,直到2008年还只每月600余元,三娘崽女同时治病,家庭经济长期拮据;他体弱多病,工作日以继夜,多次在工作中晕倒,1995年曾因高血压中风偏瘫,最近又住医院刚回来;上门女婿本属二级残废,现又患癌症,长期住院治疗……尽管如此不幸,但他始终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迎难而进,无私奉献。为了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勤于学习,坚持艰苦奋斗,事必求成。他参加和主持调查、收集有关毛主席数以千计的革命文物、资料,复原、开放了南岸、毛氏宗祠等4个私塾、农运旧址;参加扩建韶山陈列馆,培训宣传人才,多次主持修改陈列宣传内容;数百次参加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向无数国内外观众宣传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在毛主席诞生百周年前后五六年中,由省委决定和批准(有的经中央批准)的纪念项目达40余个,由他负责或分管的即有18项。因此,他多次起草报告,上京与中央有关部门联系,出席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他参加领到了塑建毛泽东铜像,修建毛泽东图书馆、毛泽东诗词碑林等一批永久性纪念设施,筹备了各项重大的纪念活动。更难能可贵的,他在完成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加班加点,坚持科研和写作。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全国20余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含退休后18篇),公开出版著作10余部(含合著),共约300万字。其中,《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等8篇,被评为省级以上获奖论文,《韶山情结——毛泽东与韶山》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收入,《毛泽东,韶山,日月同辉》由中央党校编辑出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辑录;《青年毛泽东》等2书,已多次重印或再版,被人文科学界誉为“研究青年毛泽东及其家庭、家世、家族、家乡的杰出代表作”,他是“继萧三、李锐”两代人之后,“新时期研究青年毛泽东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他主编了《情系韶山》,成功的改写了《青年毛泽东》,由中央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得到了北京新华社(2008年9月2日讯)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好评。

在韶山的岁月里,他亲身经历了革命纪念地的巨大变化,充分感受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韶山的高度关怀与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怀念与崇敬深情;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都是宣传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2003年,湖南第一师范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和建校100周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毕业生(15797人)中,评出10名最具“影响力”的学生代表,他是其中之一,其优秀事迹被写进校史,公开出版,列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展览,经省委和中央有关部门审定,对外开放;2007年,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他被聘为研究员;2007-2008年,他受中共韶山市委邀请,担任“党史联络员”顾问,指导并参与制订了《中国共产党韶山历史》编写纲目;2009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发起中国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他荣幸地被聘为名誉理事,均非偶然。“勤学有恒排万难,敬业无私必求成。”这既是他的人生宣言,无尽追求,也是他46年乃至60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生动缩影。

 

(文章来自中国历史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辉煌六十年·中流砒柱》)

 

 

上一条:创业点亮青春智慧造福桑梓

下一条:这里的师生不会忘记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