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

何裕建:一个学者的成长与良知


发布人:发布者:湖南师范大学日期:2016-03-31

人物简介:何裕建,湖南永州人,我校1979级化学系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生命起源与化学进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编委及国际多个学术刊物审稿人,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和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副主委等。曾获200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议出席奖(Travel Award)、2005/2006年度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2013年北京市委和政府“第七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和2015年朱月华优秀教师奖等。

       从山村“地主崽子”到知名学者,一路上的艰难困苦与惊喜感恩已经汇成云淡风轻的一笑而过。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也没有手到擒来的业绩。对何裕建来说,平凡的人生就是不进则退,一步停滞,就有千万种理由和力量阻碍前行的脚步。他说,失败和成功都是人生的体验与财富,而正直与良知是人生的发动机和快乐之源。

来自永州之野

       1963年出生的何裕建,小时上树抓鸟下河捉鱼,是一个贪玩的山村孩子。上世纪七十年代,社会盛行读书无用论,学生都基本上处于半工半读状态。他爱玩、会玩,学习成绩依然优异,是老师眼中聪明而有个性的学生。他解释说:“当时成绩好只是因为大家都不认真学,我以老师的话为圣旨,比较认真上课和做作业而已,日积月累,成绩就比别人好了”。

      但整个青少年时期其实是他最痛苦的日子。在讲阶级成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出身“地主”家的小孩,何裕建眼见父母经常被批斗和游街示众,吞下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而自己连人人都可入的“红小兵”和“少先队”也没有资格。其他农村小孩尽管可能也缺衣少食,但使他更痛苦的是时常感到一种低人一等、没有未来的绝望。他在青少年时期里经历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瘠与无望,要靠坚忍和无奈来求生存。

      1977年,雪融冰消,意识形态方面有了复苏回春的迹象。当时正念初二的何裕建得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恢复高考,人人可考!但他兄长当年的高考报名依然由于家庭成份问题没有得到大队的批准。愤慨和无奈之余,何裕建仍隐隐感到时代正在或即将发生巨变,自己两年后高中毕业的高考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可喜的是,当时他的中学授课老师中,有几位是经湖南农垦局分配来的优秀中年教师。其中,物理老师高守智和数学老师彭卓繁均是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本科毕业生,化学老师陈英烈则来自衡阳师专。他们在高中教学中倾其所有,为包括何裕建在内的这一级学生尽力提供了完整的优秀教育。在一次县教育局举办的全县竞赛中,本来是抱着参与心态前往的何裕建,不久后竟接到了县里发来的奖状,排名第二,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和肯定。1979年,何裕建通过高考以优秀的化学成绩与另一位同学刘永乐作为当地第一批本科生分别考取了湖南师范学院化学系和生物系。他的高中同年级共有数人考取了零陵师专和地区中专,在当地引起轰动,成为佳话,之后还有许多外乡学生纷纷慕名来回龙圩中学复读或就读。

       来师大学习,实际也是机缘巧合,并非初衷。何裕建坦诚地说:“我小时一直想当名医生,所以当时第一志愿填报了湖南医学院。”。医生的梦想源于幼时看病难和被歧视的经历。每当不得不去时,他这地主孩子才极不情愿地去大队医生那里看病开药。本着假若自己是医生,就可以为家人和自己看病这一朴素想法,他一心想去湖南医学院学临床医学。那年湖南师范学院实行提前批政策,中学老师为了给成功录取上道双保险,将其第一志愿改为湖南师范学院。最终,他以高分被录取至师院。医学界可能少了一位济世救人的医生,但学术界则多了一位教书育人的学者。

      和许多经历文革和恢复高考的人一样,大学改变了何裕建一生的轨迹。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每一个哪怕细小的进步都无形中在让他克服自卑,增长自信和进取心。何裕建说:“本科四年,我初步完成了一个自卑的黑五类‘地主娃’向‘准城里人’的过渡,开始能较自信地表达自己面对生活”。

成长三部曲

      在师大四年的学习中,何裕建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受益至今。他回忆道:“当时尽管学校条件有限,但化学系都尽最大努力执行教育部的培养方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课各学习一年,使用经典教材,理论和实验相结合。这让师大化学学子们受益终身”。

      回忆从前,何裕建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位任劳任怨、毫不张扬的教师。他们上课从不迟到早退,对学生没有特殊关照,有时甚至严厉认真到过于死板和循规蹈矩。比如教授无机化学的张灿久老师,是一位戴深度眼镜、身形瘦弱、倍显老态、常年穿深蓝色中山装的传统知识分子,他不苟言笑,令人敬畏,也是何裕建的实习带队老师。另外,论文指导老师赵珠俩老师和辅导员刘新宪老师也给何裕建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想来,当时对老师们的敬畏与抱怨,已不知不觉转化成了感激。

      大学毕业的何裕建,先后在江永县一中与江永职业中学任教。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高中化学教师的行当,一干就是六年。在一群比自己年岁没小多少的孩子面前,他是教师,也是大哥。高中时所崇拜的老师,忽然也变成了自己的同事。课上课下为求知欲旺盛的孩子答疑解惑,让他找到了人生价值的感觉和满足。

      1984年初,何裕建在一份期刊上意外发现了一则中国化学会全国首届色谱学术会议的征稿通知,恰好与自己毕业论文内容相关,于是试着投了稿,并有幸被遴选参会。他专程去山东青岛出席了会议并面对来自全国的专家们做了人生第一个正式口头学术报告。这次经历重新诱发了何裕建对学术研究这条路的兴趣。

      从任教时刚满20岁的青年到一名成熟的教师,何裕建参加工作的兴奋慢慢淡了下来。几年下来,除了充实的教学时光,也有人事关系的磕绊和琐碎小事的懊恼。在内因和外因的促动下,何裕建萌生了新的梦想——考研究生,重新走出家乡。

      当时任教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阻挠何裕建报考,无奈之下,他用身为校工会主席掌管的校工会章自行“批准”,报考北大并得到了准考证。1989年初,他前往北大,与应届本科生在教二楼208教室参加硕士生入学统考。他回忆说,感谢当时任教所在中学的老师们选他做工会主席,这样才有机会“弯道”报考,也感谢湖南师大的教风与学风让他有扎实的化学基础成功考上北大研究生。北大雍容、古朴的校园和宽松、自由的氛围使个性独立的他如鱼得水。他直言:“如果说湖南师大帮我这个农村黑五类子弟克服了原始自卑的话,北大则是人生自信的催化剂,将个人事业的“野心”进行了发酵与放大。”

      1992年6月北大硕士毕业后,何裕建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11月,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访问学者。1997年9月,到美国华盛顿美利坚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2001年5月获博士学位,同时进入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做博士后和访问研究员。2004年12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任职后,创建化学生物学实验室,2006年被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内的第一个“化学生物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点。

      万事开头难。当何裕建在工作、学习中逐渐明确自己的事业方向时,在中国和美国的学习研究并不像大多数人设想的那么困难,而是乐在其中。

      从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再到美国十年的学术研究和访问,何裕建完成了求学之路的三级跳。期间,他于1998年发文正式提出了“地球轨道手性”力学概念,可合理解释地球生命的分子手性起源与生物节律起源等难题;2004年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报道了与衰老密切相关的人类染色体端粒DNA四螺旋不同天然构象的实验证明;2005年至今,与同事合作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分别系统建立了快速检测食品与环境中三聚氰胺、重金属离子和常见农残的可视化方法,以及高效快速地检测地沟油的方法等等。

      从2008年开始,他作为主要发起人与组织者,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分子手性研讨会并担任历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会议为普及和发展手性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国内同行的积极认可。由于为人正直友好并且拥有高学术水平,何裕建在学术领域深受同行们的尊重,已成为国内较有知名度的学者,现为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生命起源与化学进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编委,多个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人等。经常收到国内外学术杂志团体邀请做编辑或邀请做客座编辑主编专刊,或国际学术会议来信邀请做口头报告等。他曾获200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会议出席奖(Travel Award)、2005/ 2006年度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2013年北京市委和人民政府授予的“第七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和2015年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

      利用熟悉手性化学企业界的条件,自2014年起,何裕建为国科大化学院本部研究生争取设立了华洋科仪奖学金,今年又增加了研创手性科技奖学金。至今指导毕业十余名研究生,其中1名学生于2015年获国家基金委优青基金,2名获国家奖学金,2名获“宝洁”优秀研究生奖学金,1名获朱李月华优秀学生奖。

      在何裕建眼中,个人的成长是一个与自我战斗的过程,他在一次接受学生记者的访谈中曾说:“人生有非常多的台阶,你必须克服你自己,去融入你周围的环境。你不可能让整个环境来适应你。”出身无法改变,何裕建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力来实现自我,然后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良知与责任

      采访中,何裕建强调,和中科院系统许多优秀的同仁相比,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小分子。他说,自己在努力做好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分辨是非黑白,为人处事讲良知和底线。

      2009年夏回永州市回龙圩休假的何裕建,发现包括高尚湖防护林的几万亩原始次生林在内的大量林木遭到乱砍滥伐,昔日的青山绿水,四顾却满目疮痍!经过初步调查发现,是当地官员与承包商官商勾结行为,还弄虚作假骗取国家退耕还林巨额资金,乡亲们虽知道内幕但敢怒不敢言。深爱家乡的何裕建出于义愤挺身而出,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回龙圩乱砍滥伐乱象。为了举报和得到网友们的道义支持,在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u/heyujian/)中他专辟了一个专栏,以50余篇博文如实记录了举报、查证过程,网民跟帖支持数千条,浏览量十几万人次。何裕建的公民意识、环保精神,感动了许多网友。如著名的时事评论家颜昌海先生在凤凰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化学教授树人PK地方官商砍树》的文章,鼓励和支持何裕建的正义行为。举报最终制止了进一步的乱砍滥伐。

      2015年,回龙圩又发生大片原生态紫荆花被野蛮砍伐事件。何裕建又向当地政府举报,制止了事态恶化。何裕建不是父母官、也没有权势,但作为一名热爱生态、热爱家乡的堂堂正正、无可畏惧的知识分子,反而拥有了最强大的良心武器和最广泛的民众支持。在每次回乡调查取证过程中,当地乡亲都自发相互配合,同时保护何裕建的人身安全。

      作为瑶族籍学者,为了弘扬当地民族文化“江永女书”,挽救濒临消失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女书”,何裕建集资支持二位中老年女书传人撰写的《君子女》一书(500余页)于2014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作为学者和公民,他将学术追求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食品和环境安全等民生问题联系起来,提出科学依据与建议。他的课题组在食品的化学污染物与非法添加剂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面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包括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以及重金属离子的快速检测方法,为食品和环境安全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2015年央视3·15打假晚会活动中,何裕建组参与了调查打击不法厂商假汽油的系列行动。他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取样、分析与判定,从专业角度为广大观众阐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隐患,并对国家燃油检测标准提出了建议。

      在2015年“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的次日,一则消息在网络流传:“……现场有700吨氰化钠,爆炸后挥发,遇水后即成剧毒物,今夜有雨,务必小心……”。一时各种小道消息四起,人心惶惶。中国科学院大学宣传部部长王秀全看到这条网络消息后特向何裕建咨询。何裕建指出,氰化钠本身剧毒,50毫克即可急性致人死亡,700吨氰化钠可致死140亿人!700吨氰化钠受雨水溶解后会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而部分氰化钠遇水或酸会生成剧毒的氰化氢气体四处扩散,后果不堪设想,并且后续处理难度更大!天气预报表明17日夜和18日夜天津将迎来降雨量分别在5至8毫米和20毫米左右的两场雷阵雨。因此,何裕建强烈建议,如果情况属实政府应高度重视。王部长及时通过相关渠道向中央网信办汇报,工作人员特意来电进一步咨询了何裕建关于氰化物的处理建议与注意事项。第二天,立即有新闻报道了天津政府开始特别关注空气、水和土壤中氰化物的污染含量并公布了相关处理方案,与何裕建的建议非常相似。8月17日上午,何裕建收到了王秀全部长转来的中央网信办的王副局长的致谢短信。何裕建回忆说,事实上无论政府处理氰化物的方案是否与他那天的建议有关,看到巨大的潜在危险正被政府重视和消除,都令人欣慰。

      最近,何裕建与同事正在提出建议国家增补制定大豆中草甘膦等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提案。草甘膦有公认的毒性,国际上对其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有严格限制。我国GB 2763-2005/2012/20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均规定了部分农作物产品中草甘膦的最大残留限量。然而很不幸的是,我国主要消费食品的大豆和大豆油却没有草甘膦等除草剂的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特别是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是与草甘膦配套使用的产品,客观存在草甘膦农残隐患。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应给予弥补。

      何裕建也尤为关注大气雾霾污染。为了解北京市机动车燃油质量及尾气排放与大气雾霾的相关性,何裕建与同事们对北京市机动车燃油质量及尾气排放与大气雾霾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他们对北京市各种品牌的燃油进行了质量分析,以静稳天气下污染物的日均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排放因子法和工况试验法研究了汽车尾气各污染物(CO、CH、NO2和SO2)的日均排放量,探讨燃油质量与北京市大气污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市燃油普遍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硫含量超标,不饱和芳烃含量超标,氮含量偏高等问题。北京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燃油质量的普遍不达标加剧了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根据研究结果,为北京市大气雾霾治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常人的价值

      在现今功利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无底线地各奔“钱权”之路,而讲良知和正直者则被认为是迂腐过时的傻瓜。于是,常人反成异类。何裕建说:“这实为社会的悲哀。一己之力虽然绵薄,但求无愧于心堂堂正正做人。”当我们问他如此人生是否感觉疲累时,他笑答:“凭良心做事,顺其自然,因此坦荡荡,不会患得患失,虽有心力之累,但无灵魂之苦。正直与良知恰是人生的发动机和快乐之源”。

      带着敢想、敢做、敢说的湖湘文化精神,何裕建在努力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良知的正常公民。事实已经表明,他是一个无愧于这个社会与时代的真正学者。

上一条:刘昆校友做客书山,谈新闻与大学生活

下一条:杜有志校友返校颁发“有志奖学金”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