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午,于杭州举行的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正在颁发首届认证私人银行家(CPB)证书,金融骄子济济一堂,气氛十分热烈。“今天我发现一位最值得表扬、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中国农业银行湖南分行副行长曾昭才……”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主席刘鸿儒教授这样说道,并在众人目光聚焦之时,郑重地将中国金融机构第一份认证私人银行家(CPB)证书发放给曾昭才。
获得这份殊荣的曾昭才现任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创新精神、哲学的人生理念使他获得了一项又一项荣誉,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览无限风光贵在攀登
从1979年曾昭才正式进人金融系统工作至今,是学无止境的30年,也是勤奋耕耘的30年。早在之前担任生产队长、大队支部副书记兼信用站会计时,他刚上任时间不久便创造了把存款额从几百元猛增到四万多元的“传奇”。也是从那时开始,曾昭才与金融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开始,曾昭才历任农行湖南省分行十多个处室的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办公室主任、娄底分行行长、营业部总经理、省分行行长助理等职务。在不断的进步背后,是曾昭才孜孜不倦的身影。
“活到老,学到老”是曾昭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曾昭才职业生涯的30年也是改革开放的30年,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一切都必须按照规则办事。作为领导层,除了要熟悉业务,还要对经济、金融、市场了如指掌。用曾昭才的话说:“必须与时俱进,不然事业就会落后、个人就会掉队。”曾昭才在每个阶段、在不同岗位上,都因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政策的领会执行能力而受到上级的重视和嘉奖。
参加工作之初,曾昭才感到自身知识跟不上岗位的要求,便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尽管职务变迁频繁、业务繁忙,他依然每天坚持工作中不忘学习、用学习指导工作。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专业和文化书籍,先后于湖南省农村金融职工大学电大班和湖南教育学院进行学习,并在2003年参加湖南大学研究生考试,于2006年获得MBA硕士学位。其次,他先后两次参加中央党校金融分校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农业银行首届高级管理人员MBA核心课程培训和国际认证私人银行家的培训学习。曾昭才回首往事,这样说道:“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并不是我的智力强,而是笨鸟先飞,学习方面超越了我的同辈。”曾昭才用谦虚和执着换来了一张张荣誉证书、一份份不俗业绩。历年保存的满箱证书充分体现了曾昭才在求学的道路上从未止步。“别人用1分努力我就用9分10分的努力”,曾昭才笑着说。记者环顾办公室,一边是摆满专业书籍和其他门类书籍的巨大的书柜,另一边则是曾昭才亲手整理的各个部门、各个年份季度的业务资料。曾昭才爱读书,外出出差的日子也手不释卷,候机中、飞机上、宾馆内、间歇时,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被滴水不漏地利用起来。而对于自己动手整理资料,曾昭才表示,之所以没有让别人去做是为了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有时候,员工来汇报自己部门业务,我比他们还清楚”,曾昭才不无骄傲地说。
弄时代大潮勇于创新
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改制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适应同业激烈竞争的需要,曾昭才锐意创新,结合当今社会动态,在总行党校学习期间撰写了《对新金融时代农行个人高端客户营销策略的思考》一文,根据我国20%的富裕人群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这一现状,对农行的个人高端客户营销策略以及如何应对同业的激烈竞争进行了深人的思考,同时提出也要坚守“支持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定位”这一宗旨,为农村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论文《关于农村改革农产品流通资金管理体制的建议》则关注三农问题,并被主办方—德国诺曼基金会、中国市场研究所及《中国农村经济》编辑部评为优秀论文。曾昭才不仅关注业内动态,更放眼国计民生,他的《实施“八法”—对祖国江河综合治理的思考》一文,引起国务院、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复函予以充分肯定和嘉奖。曾昭才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主编和参与撰写了12本业务书籍,同时撰写了470多篇各类文章,其中,在部级刊物上发表70多篇,很多篇目先后在《中国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国教育》、《中国经济》、《中国保险》、《中国金融》、《中国农村金融研究》、《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报刊上发表。
创新是前进不竭的动力。1989年,澧县20多家信用社存款急剧下降,面临着关门停业的危险。曾昭才赴澧县调研,撰写了《澧县农村信用社资金奇缺的情况反映》一文,得到当时田纪云副总理的亲自批示。省农行立即委派曾昭才率工作组负责整顿澧县农村金融。他与当地信用社同志一道,经过8个月的时间吸收存款4800万元,成功地化解了金融危机,带来了勃勃生机。曾昭才在娄底分行任行长期间,提出了实施思想观念、经营策略、资产结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等“五个调整”,吸收信贷、计划、财务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一系列举措使娄底分行迅速地脱离业绩下滑的泥潭,减亏幅度达82.5%,并被评为全省农行扭亏为盈先进单位,其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除此之外,曾昭才在工作中的创新之举数不胜数,并且均获得良好成效,他带领的团队多次获得总行的嘉奖。
曾昭才这样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拾人牙慧只会让自己裹足不前,必须在吸收前人的基础上,滤掉沙子,研究出新的课题。”接着,曾昭才又用一个经典的比喻来解释创新的过程,“就像很多名山具有‘一线天’这样的景点一样,我们也必须从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开拓自己的天空。”
感人生本色旨在淡泊
已过天命之年的曾昭才,不但事业出色,而且做人充满智慧。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只占20%或者更少,而情商可以占到80%甚至更多。
曾昭才回忆自己从业30年来的经验,对于做人,有个更深刻的体会,他将其归纳总结为三句话:
“健康人生”——顺畅与提拔时不骄傲,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气馁。员工们都说,曾昭才行长每天充满激情地工作,开心快乐地生活。
“低调人生”—一个人表扬过度就会适得其反,捧得越高,摔得更惨。温家宝总理是他钦佩的榜样,“温总理在2008年冰灾时一周来湘两次,汶川地震和山西瓦斯爆炸时也总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不作秀、干实事,这非常值得人钦佩。”曾昭才这样说道。
“精品朋友”——曾昭才用一份积极健康的心态广结朋友,他说:“朋友分很多种,有的是酒肉朋友,有的是真心朋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精品朋友既能安邦,更能兴业,利国利民。”
曾昭才把生活活出了学问、活出了哲理。记者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曾昭才一家四口的幸福合照,开怀的笑容透露出他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有人曾说,“生很容易,活也很容易,生活不容易。”而他把生活中“健康心态”、“低调人生”、“精品朋友”这三句简单的话做到了极致,简单事做到极致便是不简单。
采访的最后,曾昭才幽默地说:“5年后我退休就有时间搞学问、写文章了,到时候说不定我也会给更优秀的校友写专访。”
编后记:
刚接到采访任务的时候,心里面七上八下的。“中国农业银行湖南分行的副行长”这个称谓对于一个学生记者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压力的,但同时也使我怀揣着强烈的期待。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踏进了曾先生的办公室,曾先生一见到我们就走过来和我们握手,一边忙着泡茶,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采访刚开始,还是免不了有些拘谨。不过曾先生的和蔼和健谈很快使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地我觉得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什么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而只是一个平和可亲的长者,一位可敬可佩的前辈,他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没有一点虚浮夸大,亦没有故作谦虚,他苦乐并融的人生历程,他奋斗拼搏的跋步足迹,他淡定从容的举止微笑……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是脉搏的跳动,心灵的舞蹈,所以一直觉得,这样的声音不需要润色,而只需要用心去聆听、记录。
(文/张嘉菁 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