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在汉魏六朝之际,治史藏书之地,被尊为兰台。因而兰台之蕴被泽千年,于斯更盛。至于近代大学初立,图书馆更为立校之基,其为校本,本固校兴。一座好的大学必然要有一座好的图书馆。大学如岳麓南岿,生徒如湘水北去,如何见得一所大学的底蕴?其必在图书馆。学术经典,怀文报质,必出于典藏;新知当要,与时俱进,必出于收录。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陈列故旧,网罗时新的地方,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囊括南北,兼并东西,思想碰撞,百花齐放,故学术日精。这就是大学的图书馆,这就是中国的兰台精神。
?
我是个爱好待图书馆的人。辞乡背井来此求学,只盼着大学的时光勿要荒废。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多一分时间读书,就多一分时间进步。我在湖南师大读中文系,中文是一个功夫应在课外的学科,其实同其他学科而言,孰能不如此呢?高校的学习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生活,最好的修行就是在图书馆的自我提升。在课后或者休息时间,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人看一天书,这样的大学生活谁能说不是惬意而怡人的呢?
在我大学刚开始之时,图书馆的正门直接通向总借阅台,偶尔会有借用的书需要续期的情况,那时候尚未有发达的电子化借阅续期,需要人工操作,我也正是通过这种机缘巧合认识了图书馆的冯老师。冯老师很和蔼可亲,对什么都不是很了解的我提供了热心的帮助。我需要查找的文献在二楼夹层,我不晓得这个夹层在哪里,冯老师亲自带走了进去。夹层里收藏着图书馆中有年份的文献,过道也很狭窄,在那昏暗的过道里,我看到这位默默地在图书馆工作的老师是多么的平凡又多么的伟大。
对于一个在南方读书的北方人而言,客思羁愁总是少不了的情愫,也许是我太多敏感,看到北风起即有季鹰归意。饮食起居也大抵寄托给食堂饭馆,对于饭盒这种东西倒是少见,更何况我长时间待在图书馆里,宿舍反而成了真的成为“宿休之舍”,自己动手做饭更是不易。一日里冯老师叫我过去,给我捎来一份腌鱼,还特意告诉我说怕路上带着不方便,给我用口袋裹得严严实实,腌制的食物不易腐败,一次吃不完可以多放几天。走在回去的路上,双眼不禁模糊,北风正紧,却想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光阴倏尔,岁月蹉跎,倥偬而过。大学四年真的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时间短很多,即将毕业的我现在忙于值班和采访,倒是很少去图书馆了。
前些日子得到正式的通知,自己已经确认被保送了研究生。我想着需要拜访一下冯老师,再来看看这座伴随自己大学记忆的知识殿堂。
天气很冷,又下完雨,冷雨淅沥,算是潇湘一观。总台搬到了一楼进门处,这我确实不知道,本来还想着继续去二楼找冯老师聊聊的,没想到在一进门的地方就看到了。我和她道了喜,她语出连声“太好了”、“有出息”,我看得分明:她眼里闪出晶莹的光芒,那是老师看到学生成长之后的欣慰与快乐。
如同这窗外雨润无声,风轻路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空中雨冷得紧,心里的雨暖得切。图书馆外的建设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远处传来粗糙而嘈杂的声音,在这样的雨中却逐渐被柔化了。
图书馆在建设着,湖南师范大学在建设着,我们这些学生也在自己建设自己,虽然有不便的交通、堆积的杂物,泥泞的沟渠。但是,一切都在前进,一切都在变好。
唯有这座兰台高伫,唯有这片桃李长青,唯有师道无尽,学脉不毁,我们方可不负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