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

新至善村百岁陈梅生


发布人:日期:2020-10-08

/ 金小波 陈聘美




1908年陈梅生教授出生在广东梅县,与叶剑英元帅既是同乡,又是校友。他早年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东山中学当时很有名气。解放后,东山中学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中学。

陈家是贫苦农民,生活困难,陈教授小时候少有鞋子穿,到了东山中学大部分日子也都打赤脚。他与同学们在梅江沙滩上踢“足球”,就是摘个柚子当球,光着脚去踢。在东山中学,他读书用功,求知欲强,虚心求教,经过勤奋学习,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陈家没钱让他上大学,他执意要去,家里只好四处借钱,好不容易才给他凑足生活费和去北京的路费。

陈先生在北师大学习生物,却认识了学数学的刘杏贞女士。刘女士是湖南人,家境贫寒,还是独生女。她天资聪慧,求知欲强,学习专心致志,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桃源一中,超越了所有的男生。刘女士中学毕业考进了武汉大学,那年武汉大学在湖南只招两名学生,但家里供不起,只好放弃。1929年,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被录取进了理预科班。那年报考北师大的学生2000余人,而录取的名额只有120名。在北师大,刘女士与广东梅县来的陈先生相识、相知、相爱,继而两人在北师大结婚,就住在北师大附近的广东会馆。

后来,他们家里添了两个孩子,开支大了。当时他俩口子都还在北师大读书,尚未毕业,没有收入,双方的家庭也都无力接济。

为了两个孩子,刘女士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中学兼教数学课,弄点收入来抚养孩子,陈先生课余时就在家里料理一切,煮饭炒菜,缝补浆洗,还带孩子,把这个小家安排得熨熨帖帖,不要妻子操半点心。刘女士为多挣点收入,四处兼课,很辛苦。湖南人那种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特性,在刘女士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他们的日子虽然忙忙碌碌,经济拮据,但两口子毫无怨言,把苦日子也过得其乐融融。

他们夫妻住在校外的广东会馆里,待人又热情随和,平易可亲,当时湖南籍的同学都喜欢来广东会馆找他们玩,这些湖南老乡组织了个湖南同乡会,在他们家聚会。同乡会中有个叫周小舟的,是国文系的,与他们同届,经常来他们家串门。当时他们家是不关门的,即使家里没人同学们也常自己跑去玩。解放后,周小舟当上了湖南省委书记,还念念不忘北师大的湖南同乡会,曾专门派车到新至善村接他们夫妇到他家中叙同学之情,言谈中不忘广东会馆。

1935年,夫妻俩从北师大毕业后,带着小孩回到陈先生的广东梅县老家教书。1940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国民政府在江西赣州地区创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校名是以蒋中正的名字命名的。校长胡先骕博士是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专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过陈先生的课。陈先生的勤奋好学给胡博士留下了深刻印象。胡博士邀请陈先生来中正大学教生物课,陈先生便携妻儿来到江西赣州。

陈先生讲课生动有趣,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学生爱听他的课。他讲课时,连外系的学生都跑来听,教室坐不下,连窗台都坐满了。开始学校要提升陈先生当教务主任的,后来给一个有来头的顶替了,改派他去当训导主任。陈先生对政治不感兴趣,拒绝了这个职务,专心去教他的生物课。刘女士在赣州正气中学教数学。为增加些收入,陈先生也去那所中学兼生物课。正气中学在当时很有名气,教师多是教育界名流,校长是蒋经国先生。蒋经国在任赣南行政督察专员时,一手创办了这所完全中学,所以陈伯伯夫妇都认识蒋经国。他俩教过的很多学生,都跟蒋经国去了台湾,但留在大陆的学生更多,原湖南师范学院院长尹长民教授就是陈先生在中正大学的第一届学生。尹长民教授是这样回忆恩师的:“我18岁进大学,算起来,是陈先生最老的学生了。当初陈先生被聘到云南大学,为了让青年学子有个可以深造的场所,他和几位老师共同建起了实验室,条件十分艰苦,就拿研究用的盖玻片来说吧,已经碎成几段了都还在使用。”

解放后,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陈先生已是植物和动物系主任。1953年,全国院校大调整,陈教授携全家同南昌大学生物系一道来到了湖南师范学院,任生物系教授,刘老师去了数学系。

在湖南师范学院,陈教授不但教学出色,而且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先后任第二、三届长沙市人大代表,第二届湖南省政协委员,第五、六届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国家和省市的发展献策出力,十分光荣。

“文革”结束后,陈教授一恢复工作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杂交水稻的实验工作中,他多次去海南岛的杂交水稻实验基地寻找杂交水稻种子。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当时,已经年过古稀的陈老常常头顶烈日,双脚泡在稻田里,坐在木桩上聚精会神地采集花粉,工作起来就是一整天,忘记了一切。为搞那个杂交水稻实验,陈教授带着一个科学实验小组,在海南岛呆了很长的时间。他以多年从事植物遗传学的经验认为,用二倍体的水稻和四倍体的水稻杂交出的三倍体的杂交水稻就能高产。他除了亲自给水稻授粉外,还大海捞针似的寻找这种野生的三倍体水稻种子。他整天坐在显微镜下搜索成千上万的水稻种子,这些各种各样的水稻种子是从海南岛各地送来的。实际上这粒种子就是稻田里常见的杂草——稗子。所以他经常感叹道,看来大自然早就安排好了这个结果。种子选出来后,陈教授带着他师大生物系的研究生去中国遗传所,并在那里继续带研究生搞杂交水稻的理论研究。最后在杂交水稻的宣传报道里看不到他的名字,他的研究生曾为此感到不平,他也只一笑了之。

陈教授因在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奖,并任湖南省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省作物学会及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改革开放之初受聘为中科院兼职研究员。

退休后,陈教授从新至善村的68号搬到18号小楼居住。在18号小楼,陈伯伯楼下卧室的床边摆了本《史记》,睡前他总要读上一段才入睡,这已成他晚年的习惯了。外人都奇怪,一个生物学教授,怎么会对历史感兴趣?陈教授的文采也不错,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爱好广泛,众多门类都有涉猎。

陈教授之所以能高寿,与百岁老人姜运开教授长寿的秘诀相似,他们都有一个好的心态,虽都受过不少挫折,但都处变不惊,置身度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陈教授也很注意养生,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很有规律,长期坚持锻炼。他独自创造了一套养生方法。清晨四点多他就醒来了,起来先喝一大杯绿茶,然后做45分钟气功,再给自己按摩40多分钟,每天还坚持用冷水洗头。早餐吃生甜酒,甜酒是自己做的,还天天吃绿色食品果汁和蔬菜汁。他自己会动手榨汁,只是近百岁后,才要媳妇周老师替他榨汁。他家喝的水是岳麓山的泉水,由儿媳周老师从岳麓山上打来。他家也没请保姆,一直是由周老师照顾陈教授的。

陈老教授90多岁的散步健身运动是这样的:独自一人蹒跚地踱着碎步,手臂小幅度地前后摆动。儿媳周老师尾随他的后面,以防意外。只要不下雨,陈教授就在村子里散步,从18号屋后走到以前住过的68号屋前,然后又回转,一个来回将近200米,每次要走好几个来回。这段路是新至善村里最平最宽的路,路边还立了块“至善路”的路牌。陈教授体质很好,没有毛病,95岁前还思维敏捷。他在95岁时,还飞去美国看望小儿子。

2010年初夏,陈教授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算来他在新至善村已经居住了54年,是新至善村又一位百岁老人。



编辑:朱元福

责编:邓翃

审核:杨玲

 

上一条:百岁老人姜运开教授的传奇

下一条:王发伯|一门四院士,筑梦物理人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