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

王发伯|一门四院士,筑梦物理人


发布人:日期:2020-01-13

一门四院士,筑梦物理人

——访原湖南师大物理系系主任王发伯

/江祎婧

人物简介

王发伯,男,1935年生,湖南省祁东县人。原湖南师大物理系系主任,曾任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讲过原子物理、量子力学、高等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专题、量子光学及高等激光物理等课程。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科研方向主要为相干态理论及应用,在Phys.Lett.AChinese Physics LettersJ.Phys.ACommun.Theor.PhysJ.Mod.optics、物理学报、光学学报、数学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接受采访的时候,王发伯已是八十多的高龄。他身材瘦削,衣着朴素,步履蹒跚。回忆起在物理道路上的大半生,他感慨良多,一字一句包含着睿智与坚毅。他像一位成熟而智慧的老者,向记者讲述与师大的故事。岁月在王发伯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也为他的生命增添了厚度与高度。


陈大可(左)、王发伯(中)、龚新高(右)


精于勤:穷且益坚做理想的奋斗者

王发伯的成功,首先得益于青少年受到的良好教育。他从小成绩优异。1953年,他从湖南省师范学校被保送至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而当年仅有百分之五的学生能拥有保送资格。但好运的另一个名字叫努力。王发伯坦言,物理是一门较难的学科,要想学好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上大学后,王发伯十分珍惜这个宝贵的求学机会,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他相信勤能补拙,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甚至曾经利用烧开水的火光来读书。他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大量物理专业的书籍,努力钻研,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基础。物理专业同样要求较高的数学水平,为此,他也在数学学习上也下了很大功夫。王发伯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资源的获取是一大难题。当时要向苏联学习,需要大量引进、吸收外文教材。于是,他就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外文水平,积极学习英语、日语、俄语知识。王发伯说:“当我流利地阅读英文、俄文、日文专业书刊时,那种内心的喜悦和快乐,真如登仙境,无法形容。”这段奋斗的青春,为王发伯日后的物理道作出了坚实有力的铺垫。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王发伯坚持不懈的奋斗下,他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都受到了师生的肯定。


 

1957年,他因在大学期间的出色表现,毕业后留在了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同时,他也担任团支部书记一职,成为了物理系最早的一名党员。但他依旧没有停下追求梦想的脚步,一直不断提高自己。

 

19581960这两年,王发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预备部学习俄语,准备去苏联攻读原子能专业研究生。但可惜的是,后来因为苏联撤回协议而未能完成。但王发伯并未因此灰心,一边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一边寻找新的学习机会。三年之后,他又奔赴上海,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进修量子力学等课程。在不断的探索与辛勤的实践下,王发伯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1965年,王发伯被省委工作队提拔为湖南师大物理系副主任。从此,他的肩上扛起了更为重大的责任。



 

王发伯动情地说道:“一个人活在世上,重要的是要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更要有毅力,不怕苦,不怕难,脚踏实地干,专心致志地干,勇往直前地不断攀登。这样就一定能做出成绩,成为一个无愧于自己,有益于人民的人。”


双肩挑:全心全意做学生的服务者


从华东师范大学进修回来之后,王发伯一直在湖南师大物理系任教。1993年,他被任命为系主任,教学、科研双肩挑。在湖南师大这片热土上,王发伯耕耘了近40年。他始终秉承着一个教育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他这位“筑梦人”帮助下,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子飞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王发伯对学生的全心全意,表现在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王发伯在教学上肯下功夫。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原子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高等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基本粒子理论和量子光学等课程。每上一节课,他都要进行精心准备,甚至还要试讲。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现代的知识,打好物理理论的基础,王发伯购置了大量书籍。在钻研这些书籍的同时,他的科研技能自然得到了提高,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学术刊物上,如Physics LetterAJ.phys.AChinese Physics、物理学报等,他发表了多篇论文。他又把这些知识融会到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提高课堂艺术。

据他的学生匡乐满(现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回忆道:“王老师的课总是上得特别好,令人印象深刻。”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授一门物理程时感到有些吃力,便请他来讲。他欣然应允,一连上了八节课,并未收取任何费用。他就是这样主动承担起了艰巨的教学任务,曾连续三年荣获师大超额教学奖金。与此同时,他对学生的细致关怀更令人动容。学生有考研的想法,他下班之后便主动对学生进行辅导,关心同学的学习与心理状态。有时他甚至与学生同吃同住,哪怕生病也不休息。他严格要求学生,指导他们刻苦学习,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多读书,勤思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还注意学生的品德塑造,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最佳选择。因此他与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有学生在毕业很多年之后还给他写信。说到这里,他的眼里泛起了泪光:“那时候的学生苦啊。我们做老师的,能帮一点是一点。”

在物理系全体教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一共培养出了四名院士:龚新高、陈大可、邵明安、覃正笛,“一门四院士”因此传为佳话。他们也都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佼佼者,成为师大的骄傲。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上,有他与考研成功学生的合影。这既是物理系的光荣,也是对全体学生的鼓励。对学生来说,王发伯是长者,是老师,是引路人,但又是知心朋友和事业上的同路人。对王发伯而言,学生的成功就是他最大的成就。他期望自己的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多做贡献,多出成果。每当他看见自己的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奋勇攀登,成为一代年轻教授、知名学者时,他的心里就有一种无尚的喜悦与自豪!

物理系王发伯主任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五位同学。龚新高(前左)、王槐(前右)、邓金泉(后左)、邵明安(后中)、成序三(后右)。邵明安、龚新高2017年同获院士称号。


在服务学生的同时,王发伯不忘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讲授研究生课程时,总有一些青年教师来听课,向他学习。他都耐心地指导、培养他们,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他还与其他教师一起,致力于实验室的建设,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为物理系全体师生提供了便利。

不论在学术上,还是在人格上,王发伯都堪称教师的楷模。但他却永远虚怀如谷,只是默默做好本职工作。他对党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恩之心,如今的他,还常为《国家记忆》、《乡愁》等纪录片热泪盈眶。他从不标榜自己,总把成就都归于党的培养教育和同事们的支持。“我始终把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无形的鞭策。”他的一生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如王发伯一般投身于教育事业,让“筑梦”精神永远传承。

 

上一条:新至善村百岁陈梅生

下一条:“陈金龙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