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85载·成果巡礼】探索有组织科研范式 勇担“三高四新”主力军


发布人:教务处日期:2023-10-26

编者按:

弦歌不辍八五载,仁爱精勤印初心。2023年10月27日,是我校建校85周年华诞。抚今追昔,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扎实推进育人工作,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值此时节,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庆氛围,让关心我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充分了解学校在新时代征程上取得的成就,现特别推出庆祝85周年校庆“弦歌85载·成果巡礼”系列文章。

探索有组织科研范式 勇担“三高四新”主力军


2023年10月27日,湖南师范大学将迎来建校85周年华诞。回顾八十五载发展历程,作为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湖南师范大学始终初心如磐,牢牢扎根湖湘大地,坚定地朝着习总书记为湖南指引的方向,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探索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凝心聚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助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和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师大智慧和力量。

顶层设计:主动谋划,强化科研规划布局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坚持人才评价工作中破“五唯”的价值导向,完善分类评价体系等基础改革,不断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营造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创新生态。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坚持引进和培育“双轮驱动”,深入推行“潇湘学者计划”、“世承人才计划”两个人才计划,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等,统筹谋划高端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努力建成既有高峰又有高原的人才队伍。以特聘教授岗位全职引进Atshrio Osuka、彭长辉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以讲座教授岗位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邵明安等高层次人才。全方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校成立了交叉科学研究院,通过打破学院、学科间科研协作壁垒,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找出共同的研究方向,鼓励团队协作创新,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目前已遴选资助了19个交叉科学研究团队。面对新时代国家战略所需,瞄准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顶尖人才引育工程、重大成果培育工程、重大平台培育工程、新师范教育工程等“五大工程”,采取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级联动,鼓励学院先谋划、早布局,在特色优势研究领域挖掘和凝练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全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近年来,学校依托优势学科资源,瞄准国家目标、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搭建了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多层级科技平台体系,目前拥有各级各类科技平台近80个,其中国家级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其他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30余个,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校依托生命科学研究优势,在条件建设、重点人才引进、科研经费争取、研究省招生等多个方面予以倾斜,整合学科平台、凝练学科方向,成功获批了湖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更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还助推了湖南渔业千亿产值目标的实现。“动物多肽药物创制”和“化工新材料与资源精细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围绕地方产业特色链建设,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内涵建设:聚焦关键,培育重大创新成果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基础研究重大布局,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培育机制,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基础策源和原始创新能力。承担大项目的能力明显提升。近三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类项目17项,立项数同比增长89%。国家自科基金高显示度项目获历史性突破,刘少军院士团队获批学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水产领域布局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凸显了我校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原始创新基础及后续发展空间;覃钦博教授、陶敏教授团队相继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实现了我校在该类项目上的新突破;匡乐满、刘红荣、杨荣华等教授团队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重点项目等,支撑了我校基础研究引领能力的提升。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显现。学校科研团队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在多倍体鱼类育种、卟啉类功能分子研究、PT光力学、病毒原子结构解析、氢能催化剂、分层媒质快速多极算法和随机优化控制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我校提名的3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湖南省创新团队奖、湖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编著40余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数十篇。刘红荣教授致力于电子显微学相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在冷冻电镜病毒近原子分辨三维重构方面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其成果被同行誉为“里程碑式发现”、“当代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作”等。

服务地方:需求牵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学校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师大智慧。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为湖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沙市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湖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等。通过在鱼类育种、量子科技、化工新材料、多肽药物、智能计算与智能传感和文化创意等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或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或填补国内空白,或推动企业产品升级与技术改造,形成了刘少军院士的“鱼”、王国秋教授的“芯”、李少波团队的“字”、孙舜尧教授的“绣”等品牌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少军院士团队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创建了一批宝贵的四倍体和二倍体鱼品系和新品种,研制出的优质鱼类新品种在全国除港、澳、台外的地区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实现湖南千亿渔业产值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国秋教授团队创立的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产金属基薄膜压敏芯片生产线和传感器封装线,为高端工业控制提供“中国芯”,填补了国内工厂规模化生产线的空白,彻底解决了我国军工、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液压系统压力传感器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李少波教授团队紧密跟踪国际操作系统最前沿的动态趋势,对国产操作系统的设计美学、用户体验、人机交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023年7月5日,我国首个开源计算机桌面操作系统“开放麒麟1.0”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操作系统组件自主选型、操作系统独立构建的能力,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该团队参与了系统的桌面环境和印主题,图标、光标、控件、壁纸、音效等内容的设计工作;孙舜尧教授团队对国家级非遗湘绣进行系统研究,将文化和科技有机融合,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近3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63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439项,技术合同登记认定共计601项。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湖南师范大学将继续牢牢牵好有组织科研“牛鼻子”,鼓励科研人员和团队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挑大梁、攀高峰,为“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彰显“双一流”高校的使命担当!

上一条:【弦歌85载·媒体之声】一路木兰花开,这所大学“最湖南”

下一条:【弦歌85载·成果巡礼】踔厉奋发再启航 社科蓄力建新功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