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龙:红旗引领人生路 激情岁月不迷航


发布人:日期:2023-10-28

红旗引领人生路

激情岁月不迷航

——深情回忆湖南师范学院红旗文工团

原红旗文工团部分团友,林泽龙执笔整理

编者按:林泽龙老先生这篇回忆湖南师范学院红旗文工团的文章极具史料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人与事记忆模糊,如有知情人士,欢迎大家补充。

联系电话:0731-88872359

投稿邮箱:hunnuxyh@163.com

2023年是母校湖南师大建校85周年,也是我们中文系1959级毕业60周年。我感到,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四年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好好书写,而其中有一段浓墨重彩的精彩华章,60多年来一直让我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兼程、笃定前行——这就是给我的人生打上深深烙印的红旗文工团。

红旗文工团成立于1959年初,而我半年后才进校,并且在团里基本上是个“打酱油”的,由我来执笔整理这篇回忆文章实在是勉为其难。好在有校友总会和团里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的热情支持——尤其是徐志毅师兄对红旗文工团的创建、构成及主要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细致入微的记叙,潘一尘、张恢明师兄,王珠岩、肖笃宋、常业婷师姐和石克昭师弟、陈远恕师妹等也提供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才使我有了着手整理的勇气。同时我想,如果不趁着我们尚健在、脑袋瓜还没犯迷糊的时候将这段历史记载下来,以后就只能遗憾地“留白”了。所以,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促使我们来填补这个空白,向历史作个交代,希冀能为母校的辉煌校史增光添彩。

我感到,在湖南师大85年的辉煌历史中,红旗文工团绝对算得上是一道光彩夺目的七彩长虹。红旗文工团其规模之大,水平之高,综合实力之强,演出剧目之多,社会影响之大,不仅在湖南师大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即使在全省专业文艺团体和全国高等学校中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非常特殊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我们怀着无限深情,梳理自己的思绪,采撷那难忘的记忆的浪花……

01

红旗文工团在火红的年代应运而生

红旗文工团诞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新生的共和国朝气蓬勃,百废俱兴,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是在这火红的年代,湖南师范学院红旗文工团应运而生了!

红旗文工团创建于1959年初。首任团长为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罗士求,后来吕纯老师和龚固忠也先后任团长,团委书记汪松葆和戴海、李开富先后任副团长;导演为张天一、李开富和周建辉;顾问魏竞江老师。

红旗文工团的建制十分完整,包括戏剧队、合唱队、舞蹈队、曲艺队、乐队、舞美队等,将近200人,真可谓高手如云、才艺超群,人才济济、各领风骚。虽说是业余的,但颇具专业水平。随着一届一届地毕业、又一届一届源源不断地补充,从而使得红旗文工团在五六十年代一直长盛不衰。

戏剧队是整个文工团的核心,演出的剧目多,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主要演出歌剧,也演过话剧、京剧和花鼓戏。队长XXX(前期)、孙文龙(后期),主要成员有:鲍厚星、唐泽定、徐竞存、刘齐迪、周建辉、廖时玲、胡渐逵、陈克理、黄凡、黄琼志、粟异固、潘一尘、黄淘安、李雪梅、林泽龙、袁光中、龙月云、何新祥、孙文龙等。

演出的剧目有五六十年代在全国风行一时的歌剧《刘胡兰》(1957年)、《红霞》(1958年)、《洪湖赤卫队》(1959—1960年)、《三月三》(1959、1961年)、《红鹰》(1961年),话剧《夜闯完达山》(1958年)、《抓壮丁》(1963—1964年),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六十年代后期)以及小歌剧《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成为学校盛极一时的美谈。

合唱队(准确地说应当叫声乐队)主要负责给大型歌剧伴唱,也与舞蹈队合作演出过一些歌舞节目。《黄河大合唱》、弹词《泥木工人大罢工》、歌颂向秀丽的常德渔鼓,以及《庆丰收》《思情鬼歌》等,都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队长是物理系一位女同学xxx,副队长何善芬(前期)、胡以崇(后期),主要成员有梁志涛、金敬逸、肖笃宋、徐裕豪、马寅初等。由徐竞存、肖笃宋、黄淘安、黄琼志等人编演的评弹十分出彩。

舞蹈队主要负责舞蹈的创作、编排和演出。主要成员有队长周仁湘(前期)、李舫冰(后期),副队长王珠岩,队员肖笃宋、陈从勇、余棻、唐斯力、陈小立、龚曼群、谢玲、陈远恕、李舫冰、翟慎修、龚克岳、石露莎、陈嘉应等。

《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鄂尔多斯舞》《胖嫂回娘家》《大头娃娃舞》《葡萄熟了》《采茶扑蝶》《放鞭炮》《钓鱼》等舞蹈都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至今仍让人回味。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在国家推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启发和激励下,舞蹈队在队长周仁湘带领下,很快推出了由王珠岩、陈从勇主创的大型舞蹈《东方红》,将各民族有代表性的舞蹈(如红绸舞、快乐的啰嗦等)编排在一起,在校内外演出,还在社会上公演,反响十分热烈。此外,还与合唱队合作演出过一些歌舞节目。

▲舞蹈队部分成员演出前合影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王珠岩、张倬晖、陈远恕、肖笃宋、陈从勇;

后排:左一李舫冰

曲艺队主要负责创作并演出相声、快板等曲艺节目。主要成员有唐泽定与徐志毅、李启贤与单武仓。

创编、演出的节目主要有长沙快板《除四害》《挖土挑砖铸红心》,相声《自由支配时间》《不要脸》《戏剧杂谈》《妙语惊人》等。曲艺队人数虽不多,但能量颇大,深受大家喜爱。

乐队主要负责伴奏。包括管乐、弦乐、打击乐、键盘乐,门类齐全,实力雄厚。队长兼指挥徐文武(前期)、石克昭(后期),副队长兼副指挥张恢明,首席二胡吴雄甫,二胡还有王代仙,首席小提琴高宝田,手风琴张恢明,萨克斯风彭春藩。除伴奏外,还由石克昭创作并指挥演出了组曲《雷锋颂》,荣获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此外,乐队还为每周一次学生会举办的集体舞会伴奏。

舞美队分设服装组、化妆组、布景组、效果组、灯光组。服装组组长常业婷;布景组和化妆组主要成员有杨艾湘、肖泽均、唐孝璋等;效果组主要成员有徐志毅、张光武、刘庚陶等;灯光组主要成员有徐建玲、李果滋、郑健豪等。

02

红旗文工团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光芒四射

红旗文工团成立前后,先后排练、演出了多部大型歌剧、话剧、京剧以及许多歌舞、曲艺节目,深受全校师生喜爱。

《刘胡兰》是红旗文工团排练、演出的第一部歌剧。

刘胡兰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1947年1月12日,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军队突袭云周西村。刘胡兰为营救党支部书记石德辉等同志不幸被捕。反动军官和地主吕善卿欺她年幼,以利诱与严刑相要挟。刘胡兰坚贞不屈,最终与其他被捕的同志一道被敌人用铡刀铡死,壮烈牺牲。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得悉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为之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该剧的主要演员如下:

刘胡兰:徐竞存

石德辉:刘齐迪

吕善卿:陈克理

村 长:杨 威

歌剧《红霞》讲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霞姑娘在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老革命根据地时,为了掩护红军撤退,她不顾个人安危,将白军引至荒无人烟的深山绝岭,使白军陷入绝境,最终被红军全歼,而红霞姑娘则被敌人残忍枪杀。

该剧的主要演员如下:

红 霞:徐竞存

赵志刚:刘齐迪

白五德:陈克理

X X X:杨 威

《洪湖赤卫队》是红旗文工团演出的重头戏,投入的人力最多,演出的场次最多,社会影响最大。除了在本校演出多场外,还到兄弟院校以及工厂、部队等地义演。最终还利用暑假在长沙市青少年宫售票商演,公演数日,场场爆满。

而此时,湖北实验歌剧团的主力阵容也正在青少年宫斜对面的红色剧院演出《洪湖赤卫队》。他们听说竟然有人敢跟他们“叫板”“唱对台戏”,而且观众爆棚,一票难求,该团的几位主要领导便暗地里购票入场,观看我们的演出。

演出结束后,他们指名道姓要将饰演彭霸天的唐泽定同学招入他们剧团。唐泽定身材魁梧,嗓音浑厚,表演大气,刻画人物性格十分细腻到位,湖北实验歌剧团一眼就相中他,这毫不奇怪。但唐泽定志不在此,便未应允。毕业后几经辗转,最后到省教育学院任教。再后来省教育学院合并到湖南师大,唐泽定又回到母校,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该剧的主要演员如下:

韩 英:徐竞存

刘 闯:刘齐迪

秋 菊:李雪梅

韩 母:廖时玲

地下党张副官:潘一尘

胡子爹:林泽龙

小 红:黄淘安

小 保:黄琼志

赤卫队黑牯:单武仓

赤卫队克虎:宾 敬

彭霸天:唐泽定

冯团长:X X X

管家老幺:袁光中

叛徒王金标:粟异固

《三月三》是一部反映1932年初赣东北山区敌我斗争惊险场景的独幕歌剧。主要人物有三个:红军战士装扮的老板娘桂芳和老板杨大良,红军侦查队长周宏亮。

该剧的主要演员如下:

桂 芳:徐竞存

杨大良(先):刘齐迪

杨大良(后):林泽龙

周洪亮:鲍厚星

叛徒吴宝财:潘一尘

大型歌剧《红鹰》叙述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红军某部卫生队指导员林华负伤掉队,藏族牧民老阿布卡一家率领众多牧民冒着极大风险,掩护、呵护并治癒了林华,使之得以安全归队的故事。

该剧的主要演员如下:

红军战士林华:徐竞存

藏族老牧民阿布卡:林泽龙

阿布卡之子华罗桑:谭彦邦

阿布卡之女加木错:李雪梅

藏族部落大千户:鲍厚星

大千户老婆:黄 凡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是根据诗人李季诗歌改编的小型歌剧。男女主角分别由何新祥、龙月云饰演。

话剧《夜闯完达山》表现的是1950年,我人民解放军机智、勇敢地消灭盘踞在完达山的国民党残匪的故事。该剧是《智取威虎山》的雏型。

该剧的主要演员如下:

雷参谋:杨 威

猎人王林海:刘齐迪

王 妻:徐竞存

女匪首:黄 凡

特务连连长:潘一尘

夜猫子:粟异固

《抓壮丁》原为四川方言话剧,红旗文工团将其改编为普通话话剧,在校内连演六场,大获成功。柳道行饰演三娃子。

六十年代后期,红旗文工团还演出了全本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李玉和由鲍厚星老师饰演。此剧也成为红旗文工团的绝唱。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能留下剧照。

03

红旗文工团:一代人永恒的记忆

红旗文工团不仅在我个人的人生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已经成为所有红旗文工团团友珍藏心底的美好回忆,也成了五六十年代湖南师大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

1992年,原红旗文工团30多人在省文化娱乐中心聚会,留下了有史以来红旗文工团聚会人数最多的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

1992年原红旗文工团在省文化娱乐中心前合影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省文化娱乐中心工作人员、李雪梅、黄淘安、黄琼志、徐竞存、黄凡、刘惠芳、王珠岩、张家懿、肖笃宋、廖世玲、向曼芝、杨纯白、周仁湘,右一为徐竞存、潘一尘的女儿潘军;

中排:左一常业婷,左三陈远恕,左四邝良宇,左七潘一尘,右一戴海,右三肖泽钧;

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XXX、柳仲九、曾建勋、刘齐迪、郑健豪、李开富,XXX、林泽龙、粟异固、唐泽定、徐志毅)

有感于红旗文工团这一段毕生难忘的岁月,我于2020年5月写了一首小诗:

麓山湘水情谊长,

至今激荡洪湖浪。

刻骨铭心难忘却,

融入此生回味长。

2021年7月,原红旗文工团梁志涛、金敬逸、潘一尘、肖笃宋、王代仙在“韩英书记”徐竞存率领下,专程前往湖北洪湖去寻“根”、朝“圣”,收获了满满的激情和回忆……

从左至右依次为:王代仙、梁志涛、金敬逸、潘一尘、徐竞存、肖笃宋

2021年10月18日,原红旗文工团梁志涛、金敬逸、徐竞存、潘一尘、杨艾湘伉俪、黄琼志伉俪、常业婷、黄淘安、肖笃宋、林泽龙、陈远恕在长沙市烈士公园欢聚一堂,畅叙友情。这些耄耋老人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之中,“洪湖水,浪打浪”的悠扬旋律久久地回荡在烈士公园上空……事后,我以《麓山情深越甲子 洪湖曲美伴年华——湖南师大中文系耄耋老校友的金秋聚会》为题,向校友总会报告了这次聚会的情况。

(从左至右依次为:黄琼志的先生、金敬逸、黄琼志、黄淘安、常业婷、徐竞存、潘一尘、林泽龙、陈远恕)

2022年以来,我先后网购了红旗文工团演出过的所有歌剧的剧本和当年由院学生会选编、印刷的三本《师院歌声》,于2023年9月呈献给了母校校友总会和校史陈列馆。我想,红旗文工团理应在校史馆中占有一席之地。

林泽龙校友(中)做客校友总会

最近,我又专门订做了一面“湖南师范学院红旗文工团”团旗,准备战友们近期回母校重聚时重新集结在鲜艳的团旗下,然后将这面红旗敬献给校史馆,让她在校史馆熠熠生辉!

红旗文工团的每一位战友都走过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都有着各具特色的精彩故事。但共同的是大家都具有三个“情结”:

一是湖南师大情结。大家都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具有光荣办学传统的母校而自豪,为身为湖南师大人而骄傲,为母校跻身全国一流高等师范院校感到由衷喜悦。

二是红旗文工团情结。当年在红旗文工团,大家都激情奔涌、热情似火。通过红旗文工团训练出来的语言、艺术等基本功,对每个人后来的人生道路都产生了深远的乃至终身的影响。更难得的是,通过排练和演出,彼此之间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深厚友谊。这份友情历经五六十年,至今仍是连结大家心灵的纽带。

三是《洪湖赤卫队》情结。当年湖北实验歌剧团创作、演出的《洪湖赤卫队》,以其鲜明的红色基因、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动人的旋律风靡全国,成为新中国现代歌剧的经典。一曲《洪湖水 浪打浪》更是在中国歌坛广为传唱,至今仍长盛不衰。

04

对红旗文工团成功原因及社会价值的思考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已经成为我们最爱唱的歌曲之一,红旗文工团也已经成为我们人生中一段回味悠长的记忆,成为湖南师大一段灿烂辉煌的历史。但我想,红旗文工团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其价值也绝不仅仅限于湖南师大和文艺表演,她应当还有着特殊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加以总结、发扬光大。

(一)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为红旗文工团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红旗文工团由成立到发展壮大,始终是在院党委和院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具体领导下进行的。红旗文工团由院党委宣传部罗士求部长命名并兼任首任团长。红旗文工团的领导班子由宣传部和院团委、院学生会共同商定。剧本和节目内容都由宣传部把关。宣传部还明确由肖调明老师侧重抓红旗文工团的工作

当时学校经费捉襟见肘,十分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仍尽可能给红旗文工团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红旗文工团能正常运转。

到校外演出,学校都安排交通工具接送。在“大跃进”期间,劳动较多,学校适当减少了文工团员的劳动时间。赶上收获季节,学校还用自产的南橘慰问演职人员,让大家感到格外温暖。

(二)巨大的精神力量为红旗文工团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红旗文工团活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当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每人每月仅供应26斤粮食(其中还搭配不少杂粮)、二两猪肉、半斤饼干,大家都食不果腹,不少同学因营养不良而身患疾病。但是我们湖南师大人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充实、丰富多彩。大家吃着用红薯米(将红薯切成碎丁晒干)蒸的饭,晚上排练、演出后吃着五分钱一个的发饼,却依然朝气蓬勃,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除乐器、油彩和部分灯具不得不在商店购买外,其他的布景、道具、服装等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或者临时借用。这真是——

吃着红薯米,

高举大“红旗”;

随着“红霞”舞,

唱着“洪湖水”;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人生伴着“红鹰”飞。

红旗文工团演出的这些剧目都是当时社会上人们争相观看的著名歌剧,拿现在的话来说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旋律,是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满满的正能量。

红旗文工团发扬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不向困难低头的湖湘精神和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在《洪湖赤卫队》中饰演彭霸天的唐泽定为了形象逼真,不戴头套假发,毅然献身,将一头秀发从中间“开光”,理成了中间秃、两边黑的大秃头,弄得他大热天也不得不戴上帽子遮丑。

布景组由杨艾湘和肖泽均负责。这舞台布景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布景组人手不多,任务特别繁重。当时除了几盏聚光灯,没有别的灯光设备,更没有电脑合成的虚拟布景,全靠实打实的景片。这样就要由杨艾湘、肖泽均、唐孝璋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汗流浃背地精心设计、绘制景片,演出间隙中又争分夺秒地更换景片,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有时晚上停电,他们就在食堂的一口大破锅里烧木柴照明,坚持赶工。

最难的是服装组。几个大型歌剧人物众多,而且旧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服饰打扮差异很大,什么长袍马褂、对襟大衫、破衣烂袄、戎装马甲,还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社会上大都已近乎绝迹,加之经费有限,不能去服装店购买,只好发动全团乃至全校师生自筹、自借、自改。最终居然配备齐全,且像模像样,深受演职人员好评。

1960年冬,寒潮来袭,岳麓山上结着一层厚冰。我们冒着严寒,艰难地爬上爬下,给冬季植树的师生们送去节目进行慰问。好几个文工团员都不慎摔倒,差点滚下山沟。

《洪湖赤卫队》中韩英被捕入狱后与韩母有一段震撼人心的对唱。饰演韩母的廖时玲本是一位极富表演天赋的大姐,可她偏偏只会唱花鼓戏,唱歌剧则有时候可能跑调。怎么办?湖南人的一股蛮劲上来了——不会唱就说!于是,韩母的大段唱词便改成了道白。演到此处,韩母抑扬顿挫、震撼心灵的道白完全弥补了“唱改说”的不足,让不知情的观众根本看不出破绽。

(三)红旗文工团坚持了文艺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

红旗文工团虽然不是专业的文艺团体,但我们自觉地坚持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方向。除了经常在校内演出外,我们还多次深入长、株、潭等地的工厂(如长沙东风钢厂、株洲机车车辆厂、湘潭江麓机械厂、湘潭电机厂、湘潭纺织厂等)、部队(如大托铺机场)、院校(如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等)演出,送戏上门,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在大托铺机场给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前,我们还破格被允许一个个爬上歼击机参观,大家受宠若惊,深受震撼!

我们还服务国家大局、时政大事,配合学校中心工作进行宣传。如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期间,由潘一尘、唐泽定、徐竞存、徐志毅、粟异固等创作、演出的活报剧《群魔乱舞》,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将杜鲁门、蒋介石、女秘书以及走狗奴才的丑恶形象勾画得活灵活现、丑态百出。在大街、广场演出,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叫好声、口号声此起彼伏。1960年声援古巴革命,红旗文工团紧急创作、排练了活报剧和舞蹈《古巴女民兵》,进行街头宣传。我们还到湖南电视台现场直播由潘一尘创作并演出的快板书《要古巴,不要美国佬》,深受观众欢迎。戏剧队还演出了由潘一尘执笔创作的大型诗朗诵《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深获好评。

(四)红旗文工团体现了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师范性是师范院校的本质属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红旗文工团近乎完美地体现了母校的办学方向,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师”之为“范”不仅是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师范院校专业教师的必备素质。在这方面,原中文系的大师们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示范。教现代文学的魏竞江老师讲授曹禺、田汉、老舍等戏剧泰斗的经典剧目《雷雨》《日出》《茶馆》《龙须沟》以及红色经典剧《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魏老师一口纯正的京腔京韵,妙语珠连,口吐华章,听得学生如痴如醉。他们不仅讲理论,而且能实践。魏竞江、龙传士等老师表演的京剧折子戏,王勤、王勇老师演出的相声,鲍厚星老师表演的歌剧《三月三》《红鹰》、京剧《红灯记》以及朗诵,叶雪芬老师在话剧《三人行》(魏竞江老师导演)中的表演,都十分精彩,体现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这些学生有样学样,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都得到迅速提高,而且终身受益、受益匪浅,上讲台是优秀教师,上舞台是文艺骨干,深受校领导的青睐和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红旗文工团大大丰富了母校的校园文化,学校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动人景象。

六十年以后,我们回过头来试想一下:除了湖南师范学院,湖南乃至全国有哪一所高等院校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连续演出五六部大型歌剧、话剧和京剧?没有!除了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又有哪一个专业文艺团体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连续演出五六部大型歌剧、话剧和京剧?也没有!别的不说,单说一个既能演歌剧又能演话剧、京剧、花鼓戏,还能表演那么多歌舞节目的业余文艺团体全国又有几个?而且这样骄人的成就是在当年尚未开设艺术院系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就是湖南师范学院的独到之处——前无古人、后也恐怕罕有来者了!

红旗文工团不仅给校内外观众奉献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而且给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教育人才。例如:

“永远的女一号”徐竞存是当时湖南师院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是一众少男少女心目中靓丽的魅力女神。她甜美的歌声、清丽的面容、柔美的身段和她精心塑造的刘胡兰、红霞、韩英、林华等人物形象,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湖南师大人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从师大毕业后,她去了广州部队战士歌剧团,转业后先后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省艺术研究所从事艺术教育与研究工作,精心培养出许多优秀歌手,在指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成绩卓著,曾荣获中央电视台园丁奖,出版了《戏曲声乐教程》《中国歌剧与歌剧表演》《名师指点·通俗歌曲》等五部专著,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

徐竞存的终身伴侣潘一尘毕业后长期在文化系统耕耘,曾担任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潇湘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创作、发表了多部剧本,策划并组织拍摄了《国歌》《那山那人那狗》等多部影片,个人和集体曾荣获国内外众多奖项。

在美工队挑大梁的杨艾湘毕业后长期在湖南大学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系中国书画家、教授,中国文化促进会、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和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研究员,燕京书画院名誉院长。其作品多次获奖,代表作入编20余种大型画册、杂志。

乐队的石克昭1964年毕业后先在株洲工作,后在深圳发展,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创作了一些颇富时代感的歌曲(包括词、曲),如《崛起》《追寻》《庄严的国徽最美的花》《守卫战士之歌》《罗浮桥》等。

“永远的男一号”刘齐迪则提前毕业,先后在省花鼓剧团和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中文系学生会主席、导演李开富毕业后分配至省文化厅,长期在省文化厅担任处长和省文化娱乐中心主任。他的夫人、中文系学生会文娱部长常业婷长期担任省演出公司红色剧院经理。合唱队的梁志涛和夫人金敬逸毕业后长期在湖南广电部们工作。周建辉分配到了长沙市花鼓剧团,李启贤分配到省艺术学校。

至于在政界、学界和教育界工作并作出不俗业绩的就更多了。湖南省委党史办原主任龚固忠、湖南省纺织工业厅原厅长刘慧芳、湖南师大原副校长戴海、湖南省政协原常委陈克理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综上所述,我们红旗文工团的战友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无愧于人生、无愧于红旗文工团、无愧于母校湖南师大、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突出贡献。

当我们六十年后在母校重新聚首、在红旗文工团团旗下重新集结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深切怀念已经仙逝的鲍厚星、肖调明、唐泽定、周建辉、廖时玲、黄凡、刘齐迪、陈从勇、宾敬、李开富、李启贤、单武仓、袁光中等战友!不知他们在天堂能否了解到母校杰出的办学成就,是否能听到我们满怀深情的“同志啊同志,不知你们在何方……”的歌声?

在此,我还要特地报告母校:据我的了解,我们红旗文工团的团友至今没发现有一个人因犯政治、经济、作风方面的错误而受到查处。在反腐斗争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红旗文工团这支久经考验、德艺双馨的队伍应当可以让母校颇感欣慰吧!

前两年我写了一首小诗《我心中珍藏着一面红旗》,现用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我心中珍藏着一面红旗,

她映照了我在麓山的足迹。

她伴随了我六十甲子,

她早已浸透了我的骨髓。

一幕幕场景恍如昨日,

一个个人物鲜活生辉,

一首首歌曲动人心弦,

一座座丰碑高高矗立!

赤胆忠心《刘胡兰》,

面对铡刀志不移。

凤凰岭上祝红军,

天边《红霞》最艳丽。

《洪湖》人民心向党,

浴血坚守根据地。

三月里来《三月三》,

机智勇敢斗顽敌。

藏民掩护女红军,

《红鹰》展翅冲云际。

前赴后继传薪火,

经典永唱《红灯记》。

红旗艳艳照前路,

红旗杆杆映大地。

红旗飘飘迎风展,

红旗猎猎响天际!


(2023年10月22日)

(参与本文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的主要有:龚固忠、戴海、梁志涛、金敬逸、徐志毅、黄琼志、张恢明、潘一尘、徐竞存、王珠岩、肖笃宋、常业婷、黄淘安、李雪梅、林泽龙、石克昭、陈远恕等)

上一条:杨玲:母校在,我们的爱就有未来

下一条:谢泉:别把我的东西弄丢了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