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拾梦:献给湖南师大80周年校庆


发布人:日期:2018-11-13

编者按:

 

 国立师范学院1938年10月28日建校,后合并进入湖南大学,1952年又从湖南大学分出,建立湖南师范学院,八十年代,改称“湖南师范大学”,后在张楚廷校长努力下第一批进入国家高校211工程。2018年10月28日是湖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特此推出校友纪念文章献礼。



 

      十年前,母校七十周年校庆,编者回母校,回来后,在QQ空间随意发了一篇《感谢母校》的随笔。不经意间,竟被发表在《湖南师大校友》校庆专刊中,自此,母校《湖南师大校友》期刊,期期赠送给在基础教育奋进中的我,十年不间断,十分感动。值此80周年校庆之际,书韵闲话祝母校的明天越来越好!

 

      201412底,参加长沙同学的岁末聚会之后,颇觉意犹未尽,于是兴致勃勃地与勇光、一飞、施蘋、雀飞一道去母校湖南师大寻觅旧梦。

      依然没有高墙深篱,依然没有威风凛凛的校门,依然没有无休无止的盘查,母校的包容与开放让我们有一种重归故里的亲切与温馨。

     举目一望,遮天古木仍旧,碧瓦红墙依然,不禁油然生出一股融融暖意,仿佛透过岁月的沧桑又看到了当年青春的倩影,很多似乎早已淡漠了的记忆此刻又如此清晰而又真切的涌上心头,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心就已经醉了。

?

 

 

      同时又不由对母校的领导与老师们多出了几分崇敬,在当前大学迅速大楼化的趋势之下,好多学校原来的风貌荡然无存,毫无个性。千篇一律的都是校门森森,大楼巍巍,金碧辉煌,堂皇富丽,那血脉相连的文化大都已被无情的腰斩,任你神思渺渺,再也找不到走进时光隧道的入口了。


      单凭这一份执着与坚守,母校就足够让我们这些曾经的学子们无比受用的了。


     信步来到昔日就读的中文系,教室几乎还是旧日的模样,那长长的条凳似乎还留有往日的余温,正虚位招引着我们去亲密接触。随便一坐,那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伴随着唐诗宋词立即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开来,青春的激情与文化的血脉水乳交融所展现出的无穷的张力,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磁场,那种嬉闹中的活力,活力里的嬉闹,仿佛也就立刻弥散在空气之中了。


 

 

      教室前面,几个师弟师妹正在排练节目,大概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那清脆的话语与悠扬的旋律立刻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30多年前的那一场青春诗会。


     姜欣同学那一首《祖国啊,清亮亮的早晨》穿越岁月的晨雾,再一次在我们的耳边回荡,她那在奔涌的激情下左右摇荡的两根短辫,彷如两个青春的风铃,穿越岁月的清风,至今仍温暖着我们的心。尽管青春早已经不再,银丝悄然爬上了鬓角,但记忆永远都无法衰老,眼前的师弟师妹们不正是我们曾经的缩影么。

 

 

      楼道边的广告栏上,一则征文启示引发了我们的兴趣,“朝暾”二字赫然在目,用手轻轻一摸,上面似乎还留有高翔同学的手温。为了做好这个文学社长,高翔真如一轮朝暾,激情喷涌,光芒四射。他双管齐下,一面广招文学爱好者,一面苦练内功。真正是“君子之德风”,一时间社员济济,说得上是“从人六七十,郁郁登社门”了。弄得我们寝室也着实跟着风光了好一阵,那些怀揣着文学梦想的青年男女常常鱼贯而入,大有川流不息之势,俨然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高翔自己则常常挑灯夜战,发愤忘食,立誓要写就一部惊世长篇,其态度之虔诚让我们寝室的全体同学大为感佩,竞相以“高老头”称之,既有把他对文学的痴迷与巴尔扎克作品里的高老头对女儿那种近乎殉道者的虔诚相媲美之意,又有对他称赞与期许,以致整个大学期间高老头一直是高翔不二的代称。


 

 

      一段时间,习惯了笑语喧哗、论争不断的寝室众同学都“不敢高声语,恐惊文学梦”,以实际行动表示对高老头、对文学的支持与尊敬。也许是天赋气质有别,也许是生活积累不够,也许是兴趣爱好转移,高老头还是做回了高翔,并没有将文学美梦长期做下去,毕业后虽然也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记者编辑工作,最后还是做了一位文商。


      记得几年前他陪同湘西名酒酒鬼系列产品“三两三”来岳阳做宣传,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三两三”与文学结缘,使它成为了岳阳一时的新贵。最可贵的是他还从中收获了爱情,历史系一位也同样做着文学梦的小师妹对这位痴迷文学的社长早已芳心暗许,后来得成神仙眷侣,也算得上种豆得瓜了吧。

 

 

     下楼时,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凝视着“朝暾”二字,它不仅代表着一段甜美的记忆,也代表着一种中文品格,代表着母校对文学的一种执着的坚守。毕竟一个有文学有诗的地方才是最美好的地方,一个有文学有诗的年代才是激情喷涌的时代,中国梦的基调里能够没有文学与诗的元素吗。


      走下理化楼,就到了学生宿舍,当年的一二栋是女生宿舍,一飞对着那高高的围墙注目良久,也许某种深远的回忆正随着煦暖的阳光沁入心海吧。

 

 

      此时墙内是否已有秋千,我们不知道,但银铃般的笑声确实透过围墙弥漫在宿舍上空,牵动着我们每一根曾经善感的神经,青春虽已不再,谁又能说青春的记忆终会老去呢?


      顺着校园的主干道,我们来到了当年的寝室与食堂,尽管经过了精心的改装,还是依稀能看到旧日的模样,只是食堂边那对卖馄饨的父女已经“桃源望断无寻处”了,不禁涌起些许惆怅。

 

 

      那时下午一般只两节课,四点半钟就下课了,我们也就懒得上楼,直接奔向食堂,食堂工人一则因为就餐人数众多,要以时间换空间,当然也巴不得能够早点开餐早完事,于是一拍即合。


      可是方便了下午,麻烦了晚上,由于用餐过早,我们又大都是夜猫子,并且正值身体发育期,营养需求很大,稍晚一点儿,肚子就饿得咕咕叫,那个馄饨摊就成为了我们眼里的西施,吸引力巨大无比,那馄饨也就成为了世上难得的佳肴,似乎永远都无法吃够。

 

      尽管一碗馄饨才一毛二分,不算很贵,可我们大都是胃口大钱包小的主,压力依然不小。刚好寒暑假回家,饭票有余,于是就用饭票去兑,两张饭票一碗。那老板也是头脑十分灵活的主,又跟食堂很熟,就收下饭票再卖给食堂,既方便了学生,又扩大了商机,所以虽然说不上财源滚滚,倒也真是门庭若市。不过方是方便了,可票有尽而饿无穷,一碗三下两下就完了。好在旁边的佐料是不要钱的,盐、酱、醋加多了无益,于是就打起了那大盆辣椒粉的主意,放肆加上几大勺,直辣得呵气不断,泪涕交流,但大大的延滞了吃的速度,能够足足的过上一回瘾。

 

      我常常想,辣椒粉也应不太便宜,碰上我们这样的食客,老板不折本就够呛了,攒钱怕是微乎其微,不过老板从不对我们加以辞色,总是笑容可掬,有求必应,这也是我们对那对父女念念不忘的原因,在此真诚的祝他们永远幸福。


     不过任是如此“机关算尽”,仍是票不敷嘴,于是男同学就打起了女生饭票的主意。处心积虑的做起了“女生吃多了就会长胖,长胖了当然不好看”的广告,用差点能将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掏女生口袋里的饭菜票,以至于“磨嘴皮饱肚皮”几乎成为那时足以令我们自豪的一大发明。时过境迁,现在对摊怀想,实在是有些不够地道,但当时确实其乐无穷。

 

 

      时过正午,我们依旧毫无知觉,如果不是学荣兄打电话催我们去吃饭,也许目光所及会勾起更多的记忆。无奈一经提醒,肚子也还真提起了抗议,只好将好梦留待下次了。


      翘首母校上空,晴空正好。

——原文发表于《教师》杂志


 

作者为湖南省岳阳市一中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上一条:朝圣理想

下一条:追忆恩师张文庭和申恩荣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