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风华 | 回忆《新长征》壁报


发布人:日期:2018-04-30

 

青年时期的韩少功

大约是1978年秋,进入第二学期了,中文系学生会要办壁报,宣传委员彭知言动员我出来挑头。当时参与编写的,记忆中还有骆晓戈、刘克利、张新奇、陈秉安(78级)等,负责文字;邬东峰,负责美术;彭知言,负责后勤、赞扬以及全程慰问,包括总是操一口湘潭普通话对这个那个说:“怎么好意思呢?让你一个人这样忙呵······”

大家在学生四舍一间房子里忙了一个星期六,又忙了一个星期天,累得两眼发黑,身上沾有墨汁或水彩,但总算有了个眉目。壁报定名为《新长征》,规模足够覆盖一面长墙,稿件有散文、诗歌、短论等各种体裁,内容多为对改革开放的向往和呼唤,其中一部分还冒火带刺:比如有一篇短论强烈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触及到当时敏感的时政话题。梁恒在这间房探头探脑几次以后也热情万丈投来一稿,是戏仿法庭审判的对话录,即由“人民法庭”来宣布为北京四五运动平反。在官方为该事件平反之前,这当然更具政治风险。但大家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朝有权便胆大妄为,想也没想就把这些稿子捅出去了,根本没考虑向领导报批。

发刊词由我匆匆拟就,其大意是中文系学生以语文为本,无论开口说话还是执笔为文,都应该修辞立其诚,不讲假话、套话、空话、废话······这一观点卑之无甚高论,只是在当时的明显所指,大家心知肚明。

约定出刊那天下午,有几位同学失约溜号,气得我大骂小资产阶级的三分钟热度。好在张新奇来了,还带来几幅从市文化馆要来的国画,供我们美化版面。我们决心不再拖延,在食堂搅了一盆糨糊,找来楼梯和扫帚如期上阵。不料这天风特别大,有些版面刚贴上墙,就被风刮了下来,不但让我们狼狈不堪,而且糨糊也浪费不少。有几位路过现场的76级学友于心不忍,前来扶的扶楼梯,涮的涮糨糊,打的打手电筒,热情地救我们于危难之中。夜色中还出现一高个女生,我后来知道她叫贺宁基。她见糨糊没有了,食堂也关门了,便去汉语教研组伍云姬老师家“借”一斤面粉,又熬出热乎乎一大盆。

这期创刊号果然抢眼。当晚贴出去以后,就有很多同学打着手电筒在那里看,第二天白天更是被师生们围了个人山人海。作为在湖南高校第一份闯禁区的壁报,据说它颇有“民主墙”之嫌,还引来省里有关部门的拍照和抄录。但得益于民心所向和各方相助,加上后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事人后来也没遭遇什么麻烦。只是多少年后,我在墨尔本见到伍云姬,说起这件事,她只记得壁报,但对其他细节竟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当时她在窄逼的筒子楼里为我们升火熬糨糊,后来又到壁报现场给学生送吃的,一直累到深夜才回家······这一切怎么都烟消云散了呢?

心中不存人之过,不存己之惠——我对这样的大善者肃然起敬。

韩少功简介

知名作家、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我校“潇湘学者”讲座教授,曾任《天涯》杂志社社长, 海南省作协主席、省文联主席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韩少功文集》(十卷)、含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 另有散文集《山南水北》、长篇笔记小说《暗示》、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部分作品已经被译成法、英、意、荷、日、韩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曾多次获得中(包括大 陆与台湾地区)、美、法等国的文学奖项。

 

上一条:铺平回家的路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