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师生不会忘记


发布人:日期:2010-06-19

今天,走在西藏很多中学,展人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现代化教学楼,一个个精神抖擞的新世纪中学生。电脑房里,学生们端坐电脑前熟练的操作着,充分享受着现代科技的快乐;音乐室里,学生们在弹着电子琴,一曲曲美妙的音符从双双稚嫩的手里飘传出来……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众多藏族教师的辛勤和汗水,其中也离不开许多内地进藏教师的默默耕耘。在山南地区一县中学桑日县中学就有这样一位在中学淡然耕耘八年之久的内地进藏教师……

内地高校毕业生进藏工作在现在看来已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在九十年代,西藏对于内地人来说还是个望而却步之地,且当时内地师范也是包分配工作,不存在就业压力的问题。就在那样的背景下,199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杨志先,放弃了内地相对较好的就业机会,冒着家人的强烈反对和同学们的不解毅然选择了到藏。90年代的西藏,远没有现在这样发展程度。就杨志先当时工作的桑日县中学而言,才兴建不到三年,除唯一的一幢三层教学楼外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学生住的是,教师住的也是。更别奢谈电子琴、电脑、物理化学实验室这些仪器设备了。学校里,也是首次出现汉族教师。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义无返顾的生活下来了,没有想到这一生活就是整整八年之久……

八年过去了,杨志先很多同学如今有的在国外,有的是内地某单位的领导。就是当年与他一起进藏的校友很多都回到了内地,留下来的也基本都在拉萨或地区工作。只有他,还一如既往的坚持在桑日县中学至今。中学里,教师面孔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那张朴实的面孔还是那么熟悉的出现在中学师生面前。几年前,杨志先结婚了。婚姻也颇具浪漫色彩,听说当时湖南卫视来山南采访援藏干部,顺便也采访了他,并在湖南卫视播出了。后来一位四川姑娘看到节目,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不远千里来到西藏,嫁给了他。如今,他的妻子在内地照顾女儿,为了女儿,夫妻过着长期的分居生活。杨志先的女儿今年6岁,谈起女儿,他总有说不完的话,有女儿的聪明可爱,有对女儿的愧疚。每一次,和女儿通电话后,他都是满带幸福的和我们几个年轻教师说起,一点一滴,甚至模仿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每次我们聊天,他都离不开女儿的话题,其中至深至真至纯的父爱表漏无遗的写在他脸上,表现在他对女儿点点滴滴的回忆上……

杨志先可能就是那种与生俱来的性格,不求名利,不求显达,不愿去做任何低三下四求人的事,只求安安稳稳的工作,平平静静的生活。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这么多年还一直在中学工作的原因。在学校里,他多年担任毕业班的物理、数学科目的教学工作,送走了一批批学生,造就了一批批有用之才。为了西藏的基础教育,他付出了自己宝贵的八年青春年华。当初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如今已步入中年了。多年高原的生活,已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白发、皱纹这些本应该五、六十岁人才有的特征已早早的出现在他的身上。   

谈起老家年迈的父母,弟弟,杨志先总是无限愧疚,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没有尽到孝敬双亲的责任和义务。父母身体不好,许多照顾父母的事都压在弟弟一人身上,他所能做的就是每月按时寄生活费回家,可这点微薄的生活费又算得了什么。他也知道,父母需要的不是这个,需要的是能经常的见到自己最疼爱的长子。因为在藏,就这么再简单、再普通不过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因为在藏,他要面对很多很多难以言状的辛酸和苦痛……

夜已深了,和杨志先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边走边聊,谈起父母、女儿,谈起往事,他哽咽不已,无限愧疚,无限感怀。他说来藏这么多年,总体看来还是有得有失,得比失多。他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或许他的血液里已融人了高原太多太多的浓情,总是那么的令他魂牵梦绕,总是那么的令他放之不下……

 

                  (文/罗安,文章来自塞外花湖亭的博客)

 

 

上一条:高菊村的四十六年与六十年

下一条:平民化教育的探索者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