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边疆的筑梦者


发布人:日期:2010-12-21

50年对历史的长河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这个人来说,这50年包含了人生最美好的日子;回到故乡的怀抱看看母校,看看同学对很多人来说是寻常的故事,但对这个人来说,却是热泪盈眶、刻骨铭心的等待。他就是朱德杏。他用爱与执着五十年如一日投身于边疆的教育事业,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筑起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带走了贫穷与落后,留下了希望与梦想。

 

朱德杏和老伴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选择:心存高远,终生不渝

 

为了响应祖国“到边疆,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地方”的号召,朱德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新疆,选择了教育。1960年9月21日,朱德杏和同行的四位同学经过五天的行程来到了新疆的鄯善县。鄯善县地处吐鲁番盆地,以气候炎热、空气干燥而著称。据朱德杏回忆,当时兰新铁路刚修到那里,车站没有修到县城而是在十几里外的戈壁滩上,车站周围只有几所简陋的房子,一棵树的影子也没有,人迹更是罕见。白天根本无处休息,晚上不到12点是无法入睡的,同行的女生好多不能适应只有晚上躺在床上哭。朱德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了几十年,有人问他:“你就没有动摇过吗?”他毫不掩饰地说:“有过。”那是因为当时女友在湖南,种种原因无法调来新疆。但是当人事部的同学说可以把自己调回长沙而且发出商调函的时候,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朱德杏依然选择坚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朱德杏再没有过一句怨言,没有一句退缩的话,就这样在那里辛勤耕耘了50年,青丝变成了白发,无怨无悔地燃烧着青春的岁月,坚定执着地筑起一个个绚烂的梦想。

 

征程:以身践志,风雨无阻

 

“环境让我们吃了苦,也锻炼了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坚强,也让我们知道了到艰苦地方去的真正意义。”朱德杏刚到新疆时被分配到自治区教育厅教研室工作,报到的第二天就去了准噶尔盆地边缘的玛纳斯县参加收割麦子的劳动。他当时一边要去各地调研,一边还要参加劳动,每天坐着“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大卡车”来回奔波在教育厅和调研地之间。由于新疆缺水,洗个澡几乎是过年才有的待遇。他最终因水土不服病倒在床,整整躺了三天才缓过来。但是只要一有出差任务,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把简单的行李往大卡车上一扔就出发了。

尽管有着满腔的激情与热血,但是初来乍到,朱德杏在工作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障碍与不顺心。最大的障碍就是与少数民族的沟通问题。他不懂少数民族语言,连吃饭都要用手语表达。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开始学习维吾尔话。一切从零开始,他按照大学学俄语的方法,一天学几个字,日积月累,皇天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可以单独去听维语课,可以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他总结了学维语的“四大法宝”:一要有动力,二要有当小学生的精神,三要有语言环境,四要有恒心。正是这种用心的态度才让他在新疆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走了50年,染绿了无数片干渴的戈壁滩。他不怕闹笑话,不怕没结果,不仅把它当做一种语言在学,更是把它当做自己走进边疆,走进维吾尔心中的桥梁在建造,“掌握了语言,就有了同少数民族交流的工具,同他们的感情也就慢慢地变得深厚起来。”终于,他做到了。

 

接力:情动边疆,德系后代

 

一个人的时间难免不够,一代人的力量也终归有限。“我走了,我们走了,新疆怎么办?那么多求知的眼神怎么办?”朱德杏把50年献给了新疆,更献给了新疆的未来。为了加强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力量,从1963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招一批内地高中毕业生支援新疆,这些高中毕业生要先学维语,以师专的形式培养三年。朱德杏就负责培养这批学生。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没上大学,抱着上大学找工作的念头来到新疆,并且绝大多数是20岁左右的男女青年,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优越感较重。朱德杏不仅要负责他们的教学,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当时他要带5个班,每周要上20节课,还要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及负责全年级的思想工作。每天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并且此时他的小孩刚出生不久,但他只有利用课间的一些休息时间为家庭服务,其他时候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想把接力棒传递好,有时连晚上睡觉都在学生宿舍。他的学生刚开始还有不满的情绪,但慢慢地都被他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开始接受新疆,并和他们的老师一样爱上了这里,爱上了教育事业。他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新疆教育界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了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人,有的回到各县,与当地人民一同努力,终于终结了新疆各县没有高中的历史。

 

归来:激情如夏,笑看江山

 

“人生一世,我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乐观、运动。”朱德杏一直坚持运动,在大学时还是院田径队的运动员,并参加过首届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工作忙碌,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进行体育锻炼。正是他的乐观与运动,为他度过漫长而艰苦的岁月打下了心理和身体的基础,同时也感染和激励着他的家人。

一路风雨走来,我们看到的朱德杏,纵使白发苍苍,却依旧精神矍铄、笑容俊朗,意气风发不输少年风采,没有半点对岁月的埋怨,对艰苦生活的不满。退休后的他,终于可以有时间和老朋友聚聚,和老同学会会,我们祝愿这位坚定善良的老人有个安享美好的晚年。“既不为困难打垮,也不为委屈而放弃追求”,他用一生在践行。现在的他带着老伴到处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山河,回忆起50年的风雨历程,只是云淡风轻地笑。

 

编后记:当双脚踏上新疆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他这一辈子都将难以割舍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他把根扎在了戈壁滩上就注定了要经受烈日的捶打,干旱的煎熬……他把50年的年华献给了新疆的教育事业,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誓,只有润物无声的默默芬芳。“我在湖南生活了24年,湖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感谢她。在新疆,我生活了50年,把青春献给了她,把终生献给了她,我为自己一生的选择自豪。”新疆就是他的第二故乡,那里也有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辛酸,他的欢笑……

 

(文/尹菲)

上一条:党员本色 赤子情怀

下一条:献身边疆 风雨无悔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