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明:历史风云凝笔端


发布人:日期:2008-09-17

陈利明是笔者到株洲市文联任职前就已退休的老领导,他第一次给笔者的印象虽过去6年,却依然记忆犹新:高高的个头,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国字脸庞堆满笑容,显得豁达开朗。他似乎有个习惯,一坐下来,便会从包中翻出两本简易相册,滔滔不绝地向人们介绍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写传记文学的名作家

陈利明1938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先后担任过报社记者、编辑,株洲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市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奋笔耕,先后出版和发表过《访耀邦夫人李昭》、《王首道三次婚恋》等纪实文学作品以及长篇传记文学《陈明仁将军传》、《程潜传》、《谭震林传奇》、《王首道传》和专集《名人风采》、《名人心迹》、《名人忧乐》等计300余万字。《陈明仁将军传》、《程潜传》、《谭震林传奇》三传均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前两传还被评为创作特等奖,很受读者欢迎。

陈利明说通过写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可以再现那个历史时期的壮丽画卷。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题材有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品就水恒。”正是这种认识,成就了陈利明的作品,成就了陈利明。正是陈利明的这些作品还原了那一段段历史和尘封在历史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习仲勋接受采访

1996年,陈利明采写《王首道传》进入攻坚阶段。习仲勋作为1935年陕甘宁“肃反”扩大化中的受害者,曾直接得到受毛主席委派而去的王首道的保护。为了了解这段历史,陈利明想采访习老。可习仲勋曾位高至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想要采访他,并非易事。通过北京的领导介绍,陈利明辗转广州,最后在深圳采访了习老。

那天,微风习习,碧空如洗。陈利明如约来到习老住处。上午9时许,由工作人员陪同,习老准时从里间走向客厅。    

“请坐请坐,欢迎你到我家做客!”习老声如洪钟,比85岁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许多。

他拿着陈利明事先打印好的采访提纲看了片刻,慈祥地说:“你写《王首道传》很好!我对他很熟悉。”习老将往事娓娓道来。    

等讲完陕甘宁那段历史,陈利明又不失时机地请习老讲述一些其他的人生经历。习老一一道来,精神矍铄。后来,一篇题为《历经磨难品自高——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的人物专访便在陈利明笔下诞生,并刊发在1998年的《党史文苑》上。

领导为他穿针引线

传记文学的主人公和相关当事人,大都曾担任高层领导职务,要找他们访谈,并非易事。陈利明除了手持单位、出版社、省党史人物研究会等部门的介绍信,还充分依靠被采访者互通信息。他说,这是最有效的采访办法,就像一串珍珠,在这串珍珠上,颗颗都弥足珍贵。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当他千方百计找到原中共中央纪委书记李昌、原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原中组部副部长李锐时,他们都热情地帮他联系了很多采访对象。不仅提供住址、电话号码,还亲自打电话向对方介绍他的采访意图。如李昌打电话给胡绩伟介绍陈利明的采访意图,胡老又当着他的面打电话给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秦川。秦川听后,又打电话给原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冯征,这样,一个接一个往下联系采访对象,使他顺利地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

敢为华夏太史公

写作者都知道,写传记文学有三难。一是写谁选择难,二是采访难,三是采访后要写准更难。如陈利明写《陈明仁将军传》、《程潜传》时,就遇到过非议:“你是一名党员,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怎么写国民党的将领?”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说:“陈明仁、程潜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是毛主席肯定的人物,是有历史功劳的,怎么写不得?”

还有好心人劝陈利明:“你老是写这些死人,还要冒风险,死人是不会感谢你的,报酬也不会丰厚,还不如写商贾巨富,报酬高得很。”他坚定地说:“我写人物传记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我追求的主要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社会效益。”

陈利明告诉笔者,要写好伟人,首先要热爱伟人。他说,写胡耀邦时写到动人之处,常是热泪盈眶,心灵颤动。但是对写作的对象又不能一味顶礼膜拜,而要以平视的眼光,把他们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描写,把他们放在工作对象的过往关系中来写。法国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过:“对英雄的崇拜与人类一样古老。传记向人类推荐的榜样是崇高的,但决不是令人震惊而高不可攀的,这使传记成为最有说服力的艺术形式与最有人情味的信仰。”

沙里淘金采历史

对于传记文学来说,历史真实在任何清况下都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真实的前提下才有艺术创造可言。为了详细、全面地占有传主的材料,要求传记作者长期、深人、艰苦地进行采访。对此,陈利明有切身体会,他总结出“四不怕、六多、四勤”。四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热脸挨冷脸、不怕吃闭门羹;六多:多跑、多看、多问、多听、多想、多记;四勤:腿勤、口勤、眼勤、笔勤。

如为采访胡耀邦在团中央的事迹,他先后采访了原团中央多位领导;为了征集胡耀邦任中组部部长时平反冤假错案的事迹,采访了5位副部长;为了了解胡耀邦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事迹,采访了许多老同志;对其亲属李昭、胡德平等更是多次采访。收集的文献资料和笔记资料不下几百万字。

说到过去,陈利明兴奋不已;谈及未来,陈利明激情满怀,决心再写20年。他说,他已踏上了采写《陈独秀的悲壮人生》的征程。为此,他已到了陈独秀的故乡安庆、合肥和南京等地采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古诗用在陈利明的传记文学创作上,可谓恰当!

(文/周文杰,原载2008年7月11日《湖南日报》)

 

上一条:王学阳:扎根西藏的师大人

下一条:李竹溪:在平凡中追寻幸福的真谛

【关闭】 打印    收藏